【身在心在】
口吐蓮花 處處芬芳
好話如甘泉滋潤,為心靈帶來希望。
-行天宮平安心語
嘴巴是生命的泉源,掙一口飯,也為自己爭一口氣。口,能說會道,有些人「嘴甜心苦」,有些話是「良藥苦口」,箇中的奧義,需細思分辨;明明有一顆柔軟的「豆腐心」,切莫以「刀子嘴」表達,應「心口如一」。讓我們一起學習說好話,也把話說好。
張口就來
口,又稱喙(音ㄏㄨㄟˋ)、嘴巴、嘴或咀。喙指尖尖的鳥嘴,也泛指人嘴;「嘴」的本字為「觜」(音ㄗ),原指貓頭鷹頭上長得像角的毛,至宋朝《廣韻》曰:「觜,喙也。」此時有了嘴巴的含意,讀音為ㄗㄨㄟˇ。
口為人類飲食、發聲之器官,外有上下脣,口腔內有牙齒、舌頭、上顎、下顎、唾液腺,再往內延伸則有咽喉、食道等。常言「病從口入」,指飲食不慎引發疾病,《論語.鄉黨》:「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。」精、細並非指要吃得多精緻,而是對待飲食應講究衛生、有節度;另說「禍從口出」,一句話能載舟亦能覆舟,定要慎思、慎言,我們發言之前更應用心傾聽。
明珠點絳脣
嘴巴能說話,嘴脣卻有「不說之說」。噘嘴代表不開心,抿脣或許是因為隱瞞或緊張,撇嘴則有不相信、不開心的意味;其實嘴脣最美的弧度就是「微笑」,試著讓嘴角微微上揚,面帶笑意,心情自然會隨之飛揚。 雙脣也是展現吸引力之處,多少詩詞歌頌「檀口」、「櫻桃小口」、「朱脣」、「珊瑚脣」?時至今日,「脣紅齒白」仍指姣好面容。
但每個時代、地區都有不同的審美,日本經典名著《源氏物語》,女主角紫式部被貴族光源氏收養後,為了更美,於是把牙齒染黑;染黑齒的工序繁複,光調製塗抹牙齒的鐵漿就要兩個月,當然也只有名門貴女能做到。至明治維新前,日本人都將黑齒視為成熟、富裕、美麗的象徵,有段時間還流行以焦油與蜂蠟混製的黑色脣膏,真令人難以想像。
非洲衣索比亞的摩爾西族人,也稱「脣盤族」。當地家境好的女孩,稍長後,家人就會在其下脣裡放置一個泥盤,泥盤愈大,表示愈美、愈富裕,結婚時還可獲得更多嫁妝,嘴脣也因而變形;但近年部落裡的年輕女子開始拒放脣盤,可見美的觀念會不停改變,而脣齒之間,不只是美感的舞臺,也該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。
錦心繡口說好話
人有兩隻眼睛、耳朵,所以要多看、多聽,但我們只有一張嘴,不是讓人不說話,而是應當思考「該說什麼」、「怎麼說」才更好。比如真話值得信賴,但有時難免傷人,要斟酌用詞和態度,才能把善意與建言真正傳遞到對方心裡;平日與人相處,多感謝、讚美對方,也給需要的人鼓勵及安慰。
口說好話,正如遍植蓮花,說話者自嗅芬芳,聽到話語的人,也感到身心愉悅;別忘了,自己的話,自己聽得最清楚,請善用正向的話,為自己定義人生!
做個好聽眾 |
「真理之口」(Bocca della Verità)位於義大利羅馬希臘聖母堂的左牆上,一般相信那是掌管海洋的神─奧卡諾斯之臉;傳說中此石雕能識破謊言,把手放進石雕嘴裡,若是說謊,手就會被咬住。
電影《羅馬假期》中,記者將公主帶來真理之口參觀,飾演記者的葛雷哥萊‧畢克為求逼真,在未告知奧黛麗‧赫本的情況下,假裝手真的被咬住了,才引發公主驚慌、搥打他的自然反應,也讓這一幕成為永恆經典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