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3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詩筆說蓮花

畢竟西湖六月中,風光不與四時同。

接天蓮葉無窮碧,映日荷花別樣紅。

      -宋‧楊萬里〈曉出淨慈送林子方‧其二〉
 

蓮花亦別名荷花,亭亭玉立、散發清香,極具觀賞價值和文化意義,可說是中國的代表花卉之一,備受民眾喜愛,並且獲得畫家、文學家的青睞,成為十分重要的創作題材。

 

舉例來說,前言所引的這首古典詩,意思是:「夏天六月的西湖風光,不同於其他季節。此時,和藍天相連接的蓮葉,層層疊疊地鋪展開來,呈現一片無邊無際的碧綠;蓮花則在陽光的輝映下,顯得格外鮮豔嬌紅。」即為寫蓮的著名傑作。

 

接下來,且讓我們進入藝文世界,一同好好欣賞蓮花之美、採蓮之樂,以及蓮花意象當中,蘊含的深切情思與高潔情操。

隰有荷華 蓮衣吐芳
 

中國是蓮花的原產地之一,先民很早就在大自然中認識及描寫蓮花。

 

彼澤之陂 有蒲菡萏

《詩經》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,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,其中已有關於蓮花的篇章,像是〈山有扶蘇〉中「山有扶蘇,隰有荷華」的「荷華」即指蓮花,又如〈澤陂〉一詩:

彼澤之陂,有蒲與荷。有美一人,傷如之何。

寤寐無為,涕泗滂沱。

彼澤之陂,有蒲與蕑。有美一人,碩大且卷。

寤寐無為,中心悁悁。

彼澤之陂,有蒲菡萏。有美一人,碩大且儼。

寤寐無為,輾轉伏枕。

 

這裡的「荷」與「菡萏」(音ㄏㄢˋ ㄉㄢˋ)均指蓮花。此詩描述女子看見水澤邊的香蒲、蘭草、蓮花,見景生情,想到了心中戀慕的男子,不禁意亂神傷,夜裡無法成眠,於是一腔愁緒,發而為詩歌。全詩藉由細膩描寫,傳達出女子坦率真摯的情意,瀰漫著一股清新氣息。

 

集芙蓉以為裳

《楚辭》收錄了戰國時期南方楚國的詩歌代表作品,包括了愛國詩人屈原的〈離騷〉。這是一首詞采雅麗的長篇韻文,文中如此寫道:

進不入以離尤兮,退將復脩吾初服。

製芰荷以為衣兮,集芙蓉以為裳。

不吾知其亦已兮,苟余情其信芳。

高余冠之岌岌兮,長余佩之陸離。

芳與澤其雜糅兮,唯昭質其猶未虧。

忽反顧以遊目兮,將往觀乎四荒。

佩繽紛其繁飾兮,芳菲菲其彌章。

民生各有所樂兮,余獨好脩以為常。(節錄)

 

此處的「芰(ㄐㄧˋ)荷」、「芙蓉」皆指蓮花,整段文字的語意是說:「既然進言不被採納反而獲罪,倒不如退居鄉野,重新整理衣飾。我裁剪荷葉縫成上衣,又採擷蓮花製成下裙。無人理解我也沒關係,只要我內心是真正地馥郁芬芳。將帽子加得很高,又把佩帶加得很長。世上的芬芳與汙垢已經混雜在一起,唯獨我光明潔淨的本質尚未有絲毫虧損。猛然回過頭來縱目遠望,我將觀覽四方邊遠的國度。我的佩飾繽紛繁複,噴吐出一陣陣幽香清芬。大眾各有各的樂事,唯獨只有我愛好修整衣著、保持內心的潔淨,習以為常。」

 

屈原以外在衣著比喻內在品德,儘管世間混濁,他依然潔身自愛,身上穿著蓮花製成、吐露芳香的潔淨衣裳,展現了「舉世皆濁我獨清,衆人皆醉我獨醒」(屈原〈漁父〉)的高尚心志。

 

江南採蓮 美好和諧
 

採蓮歷史悠久,在魏晉南北朝、唐朝、宋朝等時期皆十分流行,水鄉澤國的江南一帶甚至會舉行「採蓮節」,風雅之士齊聚一處,習俗有賞荷、吟詩、碧筒飲(以新鮮荷葉盛酒)、吃綠荷包飯、放蓮花燈祈求好運等,而在歷代文人墨客的筆下,相關書寫也形成了「採蓮文學」的傳統。

 

齊聲採蓮歌

宋人郭茂倩所編的《樂府詩集》,主要輯錄漢、魏至唐、五代的樂府歌辭,其中有首漢代樂府詩〈江南〉,首二句為「江南可採蓮,蓮葉何田田」,一般認為開啟了採蓮詩的先河,自此採蓮便與江南結下不解之緣,後世採蓮詩歌多半以江南為背景。

 

而從《樂府詩集》中的兩首〈採蓮童曲〉,或可一窺當年採蓮的景況:

其一

泛舟採菱葉,過摘芙蓉花。

扣楫命童侶,齊聲採蓮歌。

 

其二

東湖扶菰童,西湖採菱芰。

不持歌作樂,為持解愁思。

 

水澤深處、輕舟之上,江南的年輕男女,一同摘採著菱角、菰菜與蓮花,還齊聲唱起採蓮歌謠,憂愁盡消,好不歡樂!

 

置蓮懷袖中 有些樂府詩歌則結合了女性情思和採蓮場景,像是南朝樂府詩〈西洲曲〉:

開門郎不至,出門採紅蓮。

採蓮南塘秋,蓮花過人頭。

低頭弄蓮子,蓮子清如水。

置蓮懷袖中,蓮心徹底紅。

憶郎郎不至,仰首望飛鴻。(節錄)

 

描述女子見不到心上人,於是出門採蓮排遣時光,並將蓮子放在袖子中寄託情感,但良人依然未至,她只能仰望鴻雁飛過,癡心守候。

 

蓮諧音「憐」,寓憐惜、憐愛之心意,而蓮子清澈如水,蓮心(蓮子中間的心)完全通紅,則藉以隱喻愛情的純粹與熱烈,全詩洋溢著江南的生活氣息,以及鮮明的感情色彩。

 

除上述外,南朝梁武帝蕭衍〈江南弄‧採蓮曲〉、梁元帝蕭繹〈採蓮賦〉、江淹〈蓮花賦〉、唐朝王勃〈採蓮賦〉、李白〈採蓮曲〉、宋朝黃庭堅〈贛上食蓮有感〉……詠蓮、採蓮的佳作多不勝數,蓮花受到詩人喜愛的程度,由此可見一斑。

出淤泥而不染
 

不讓詩詞歌賦專美於前,古代亦有許多寫蓮的散文,最為人所熟知者當屬宋朝周敦頤〈愛蓮說〉:

水陸草木之花,可愛者甚蕃。晉陶淵明獨愛菊。自李唐來,世人甚愛牡丹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;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;香遠益清,亭亭淨植,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。

 

予謂:菊,花之隱逸者也;牡丹,花之富貴者也;蓮,花之君子者也。噫!菊之愛,陶後鮮有聞。蓮之愛,同予者何人?牡丹之愛,宜乎眾矣!

 

文中提到,魏晉南北朝的隱逸詩人陶淵明偏愛菊花,唐代以來世人愛好代表富貴的牡丹,而作者自己則獨鍾於蓮花,這是因為蓮花具備以下特質:自淤泥生長而出卻不被淤泥汙染,經過清水洗滌卻不妖豔;莖的中間貫通、外形挺直,沒有多餘枝節;香氣傳得愈遠就愈清新,直立潔淨地佇立在水中央,只可從遠處觀看,不能輕慢地接近玩弄它。

 

上述特質,意味著不同流合汙、不逢迎媚世、行為處事正直不偏差、不攀附關係、清名遠播、性格高潔耿直等「君子」德行。透過此文,作者為蓮花冠上「花之君子」的稱號,也表達了他對有德君子的敬愛之情。

 

我的心是一朵蓮花
 

及至近現代,朱自清〈荷塘月色〉無疑是描繪蓮景的散文名篇:

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,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。葉子出水很高,像亭亭的舞女的裙。層層的葉子中間,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,有裊娜地開著的,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;正如一粒粒的明珠,又如碧天裡的星星,又如剛出浴的美人。微風過處,送來縷縷清香,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。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,像閃電般,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。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,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,遮住了,不能見一些顏色;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。(節錄)

 

作者善用譬喻修辭,諸如蓮葉如女子的裙、綠色的波浪,散布水面的蓮花如明珠、星星、美人,蓮香如遠方傳來的歌聲等,細膩傳神,且極具畫面感。 而林徽因〈蓮燈〉則是一首值得細品的現代詩:

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, 正中擎出一支點亮的蠟, 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, 我也要它驕傲地捧出輝煌。 不怕它只是我個人的蓮燈, 照不見前後崎嶇的人生-浮沉它依附著人海的浪濤 明暗自成了它內心的祕奧。(節錄)

 

蓮燈象徵內心的純淨與熱情,縱使微弱渺小,也要努力發光發熱,活出生命的輝煌,哲思極為雋永。

 

在文學裡不斷綻放的蓮花,更象徵著清淨莊嚴的精神境界。行天宮平安心語:「清淨心看世界,歡喜心過生活。」祈願人人心如蓮花,清明不染塵埃,以蓮花心度過每一天,生活中處處蓮花開!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