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良言妙語】
修煉成長 永不停歇
曾子曰:
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
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
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」
-《論語‧泰伯》
曾子名參,主張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千百年來,已成為自我覺察、改過遷善的重要方法。除了「自省」,曾參還進一步提出對於自我的期許與要求。他認為,進道修德是我們一生的功課,需要時時精進,否則就可能鬆懈、退步。同時還要以身作則,引領後輩學習這樣的精神,將良善的德行傳承下去,促成社會的和諧與平安。在行天宮寶經《孚佑帝君醒心真經》中也提到「勇猛精進心」,就是勉勵世人要不斷修煉自己,懷抱著勇敢積極、力求上進的心念,勤奮地充實自我,持之以恆地向善;若是遭逢挫折,也要再接再厲,克服難關。如此便能突破限制,穩定地成長與進步。
佛法護佑的亂世少年
五胡十六國時期,華北政權紛立,彼此爭戰不休,造成生民塗炭。亂世之中,百姓命途多舛,那時山西南部有一戶龔姓人家,在三個兒子相繼早夭後,便將年僅三歲的么兒送到佛寺當小沙彌,祈求佛祖菩薩能護佑這個孩子平安長大。 十幾年過去,這個男孩已然成年,正式受戒成為佛門弟子,法號「法顯」。法顯奉佛之心非常虔敬,對於經典的研究也十分認真。只可惜當時中土的佛經常有謬誤、散佚之處,而解經之人又眾說紛紜,以至於宣講佛法時難以圓滿,於是法顯想要西行求法,研讀原始的佛教經典,如此才能直指義理核心。
然而,局勢的動蕩不安,讓東西方來往的交通要道充滿了危險,而法顯西行之事也就延宕了下來。直到後秦文桓帝皇初六年(西元三九九年),法顯才與另外四位法師一起從長安出發,踏上西行取經之路,此時他已是五十九歲的老人了。以當時人類平均餘命約四十歲左右,法顯之舉實在令人歎服。
跋山涉水取經行
起初,法顯一行人穿越西域各佛國,一路走走停停,然後來到了號稱大雪山的蔥嶺(今帕米爾高原),時年六十一歲的法顯不畏嚴寒,堅持翻山越嶺,終於到達北天竺(今阿富汗一帶)諸佛國,尋訪佛陀遺址和經卷。原本他以為可在此地求得佛經原典,未料此處佛法已和中原相似,口耳相傳,難尋原始真義了。
不過法顯並不氣餒,決定再往佛陀的出生地求經,這時他六十三歲。法顯向南行,在翻越小雪山(今蘇萊曼山)時,遇上大風雪,同行的慧景法師不幸在此圓寂。法顯與另一位道整法師冒險犯難,長途跋涉,一年多之後才到達佛陀的出生地。可惜此地的佛經也已散落,法顯便再向南行,最終到達巴連弗邑(今巴特那),在當地尋得最原始的佛陀經典。於是法顯開始抄寫經文,一直到六十七歲。
法顯抄經告一段落後,決定返回中原,便順著恆河、海岸南下,兩年後來到師子國(今斯里蘭卡),在此等待回國的商船,一等又是兩年。到七十一歲的夏天,法顯帶著經卷搭上了船,但汪洋大海變幻莫測,途中遭遇暴風雨,差點喪失性命。就這樣飄蕩了一年之後,法顯才在山東沿海上了岸。
回到中土,法顯自覺年事已高,便馬不停蹄展開譯經、講經的志業,啟迪無數人心,十年後在江陵(今湖北荊州)圓寂。
法顯以五十九歲之齡西行,經過二十三年的時間完成取經、譯經的功業,這份立志宏揚佛法的偉大願力,使他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務,其堅毅不拔的精神,足以作為世人砥志礪行的典範,留下沁人心田的芬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