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42期

【按名索驥】

屏臨太武 東樹風聲

我們生長於斯,卻不一定能「看見臺灣」,熱愛這片土地,不妨先從認識老地名開始,按「名」索驥,回首來時路,也為家園創造新的意義。

 

東番到阿猴
 

早期民謠〈嘉慶君遊臺灣〉歌詞:「古早屏東是阿猴,高雄又名是打狗……」屏東舊稱「阿猴」,位於臺灣最南端,南北距離極狹長,境內四季如春,具熱帶風情,有「臺灣南洋」之稱,就是跟猴子全無關係。

 

在荷蘭人未登陸前,臺灣西南沿海平埔地區的原住民,稱「東番」。西元一六三五年,荷蘭人與新社地區原民聯手,攻打居住今高雄興達港、大崗山一帶的Taccariangh社人;後來Taccariangh社人逃往今高屏溪中游東岸,也接受了荷蘭的統治,並改名為Akauw社。一六六一年,鄭成功趕走荷蘭人,Akauw社在行政區上被劃為「萬年縣」,鄭經即位後,改「萬年州」,遠不到一萬年,至清朝統治臺灣時,就被改為「鳳山縣」了。康熙年間,蔣毓英編撰《臺灣府志》,將Akauw社音譯為「阿猴」,以閩南語發音,也有「雅猴」、「阿猴寮」之稱。

半屏或翠屏
 

日治時因「猴」字不雅,改為「阿緱」,後來又取「屏東書院」的「屏東」二字為名,另一說因阿猴地處半屏山以東而得名。

 

屏東書院建於清嘉慶年間,即今日的屏東孔廟。前言所引為廟門的一副對聯,藏頭「屏、東」二字,上聯描寫屏東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之美,下聯風聲、雨化說明當地重視教育,文風鼎盛。至於半屏山的說法,文史研究者呂自揚老師提出不同的見解,位於高雄左營區的半屏山離「阿猴」有好幾座山遠;反觀鳳山區的翠屏岩(今稱觀音山)山勢陡峭如屏,風景秀麗,被時人譽為鳳山八景之「翠屏夕照」,無論從距離或重要性來看,都表示屏東之「屏」應屬「翠屏」。

舊城浮光「屏」回首
 

儘管地名改了,但仍可找到些許調皮的「猴影」,比如萬年溪昔稱「阿猴溪」、中山公園旁的朝陽門原是「阿猴城門」,而位於霧臺鄉的井步山,因峰頂寬平,形似日本富士山,到現在還被稱為「阿猴富士山」。

 

為將平埔族語轉為書面文字,漢人多使用漢語諧音直譯,便於書寫,但容易造成「阿猴是猴」、「打狗有狗」的謬誤,原意也因此流失;大正九年,日人重新劃分臺灣行政區,大改地名,自認是「雅化」,文雅雖好,但「雅」的標準何在呢?需要更有彈性地思考,我們亦不可否認,老地名本身就充滿了動人的生命力。

 

朝代更迭,物換星移,許多事「輕舟已過萬重山」,而山還在。

俗語說得好

  • 火車到枋寮-盡磅
    「盡磅」是閩南語,指到了終端、盡頭,引申為情況已到極限,不可能再往上增加。臺鐵西部幹線原以屏東枋寮車站為終,而南迴鐵路則以枋寮站為起點,造就了此站獨特的地位;許多車都得在枋寮站調頭,所以其第二月臺北端底部設有轉車盤,是全臺少見還有轉車臺的火車站。
     
  • 入縣城,呷大麵
    一百多年前,屏東恆春建城之際,城外居民多由西門、南門入城內,買賣也集中於此區域,辦完事情歇歇腳,在城門附近點上一碗麵,再配點小菜,稱「呷大麵」。麵的配料簡單樸實,如豬油、鹽水、油葱酥,卻是當時老百姓的「小確幸」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