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身在心在】
人間百味 撲鼻而來
與善人居,如入芝蘭之室,久而不聞其香。
-孔子家語‧卷四‧六本
小丑的「紅鼻子」帶來歡笑,小木偶的「長鼻子」卻洩漏了謊言;有些事令人「鼻酸」,有些行為令人「嗤之以鼻」,還有些朋友,總是和我們「一鼻孔出氣」……人間百味「撲鼻」而來,且來聞香,切莫逐臭。
記憶裡的芬芳
鼻,又稱鼻子,分為「外鼻」與「鼻內」,前者指鼻梁、鼻翼和鼻孔,後者則包括鼻腔、鼻中隔及兩側的鼻竇與鼻甲等;是主掌呼吸的重要器官,也具有嗅覺功能,人透過鼻腔黏膜中的嗅細胞,接收氣味分子的刺激,再經由嗅神經傳導至大腦而產生嗅覺。
法國哲學家盧梭說:「嗅覺是記憶和欲望的感覺。」五感之中,唯有嗅覺不經過視丘傳遞,可直接刺激大腦中掌管情緒、記憶、動機和愉悅的區域;或許正因為如此,有些味道總令我們似曾相識,或因氣味改變了心情。如迪士尼樂園便是掌握此一特點,在入門處放上「香味機」,噴出爆米花、香草、剛出爐的餅乾味,可瞬間召喚遊客的童年回憶,提供更棒的遊園體驗。
大多數的人都厭惡臭氣,但誠如前言所述,即便滿室芳香,聞久了也無感,此為「嗅覺疲勞」。人的嗅覺神經裡有種蛋白質,在嗅聞時不停被消耗,久而久之,嗅覺就會鈍化,得好一陣子才會恢復;此時,我們可以聞聞咖啡豆或咖啡渣,即可淨化嗅覺,回歸「好鼻師」之列了。
自己的鼻子
從前的鼻子不是鼻子,是兒子。這如同繞口令的說法,出自《漢制考.說文》「今以始生子為鼻子」-長子被稱作「鼻子」;古籍記載人的胚胎從鼻子最先成形,所以將始祖稱為「鼻祖」。
在更早以前,連「鼻」字也沒有,而是以「自」字代表「鼻」,當我們自我介紹時,可不是以手指著自己的鼻子嗎?後來才加上聲符「畀」(ㄅㄧˋ)造出鼻字。鼻子是面部最突出物,是人類很明顯的特徵,也暗喻自尊、自我之意。
俄國作家果戈里,及日本的芥川龍之芥,都曾寫過名為《鼻子》的小說。果戈里描寫中層官吏「科瓦遼夫」莫名丟掉鼻子,於是變得自卑、想東想西,直到裝回鼻子,他又變回頤指氣使的樣子,鼻子如同他膨脹的驕傲。而後者描寫高僧「禪智內供」為鼻子的長短而煩惱,總覺得別人在注目他、嘲笑他;其實應當改善、克服的並非鼻子外形,而是對於外在目光的執著。學著自我瞭解、接納與欣賞,是我們畢生的功課。
為人間添香
平日常聽到「眼觀鼻,鼻觀心」,表面是讓人目不斜視,低著頭,只凝視鼻尖一抹白,實則訓練自己處事專注、中立、對心。歷史上也因此流傳許多的「鼻觀詩」,多以植物、香料的味道作引,並有所體悟,以北宋詩人黃庭堅為代表;他曾有詩云:「衣篝麗紈綺,有待乃芬芳。當念真富貴,自薰知見香。」以外在的香薰,證悟「心香」才是真正的貴氣,不假外求。
無論是何種修行法門,世間都是唯一的試煉場,我們要學習「聞出」善惡,並與善人看齊;更要珍惜溫暖的「人情味」,他人的成全、擔待都不是理所當然,一定要心懷感謝,也提醒自己散播芳馨,為人世「添香」。
擁鼻吟詩 |
東晉謝安有鼻疾,當他以洛陽書生的腔調讀書時,總帶著鼻音,不料時人卻喜愛這低沉、濃濁的聲音,認為這樣很風雅,故紛紛以手掩鼻,模仿他頌詩,稱「擁鼻吟」,簡稱「擁鼻」、「捉鼻」;後世詩詞屢有運用,如杜牧「池邊成獨酌,擁鼻菊枝香」、歐陽修「舊社更誰能擁鼻,新秋有客獨登高」等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