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字裡行間】
光說不練 談何容易
吳王曰:「可以談矣,寡人將竦意而覽焉。」
先生曰:「於戲!可乎哉?可乎哉?談何容易!
夫談有悖於目、拂於耳、謬於心,而便於身者;
或有說於目、順於耳、快於心,而毀於行者。
非有明王聖主,孰能聽之?」
-漢‧東方朔〈非有先生論〉(節錄)
東方朔是漢武帝的臣子,博學多才,個性恢諧不羈,經常以開玩笑的方式評論政事,因此漢武帝將其視為說學逗唱的演員,而未能重用,於是東方朔寫了此篇來發牢騷。
在引文中,東方朔假託非有先生在吳國作官,三年默默無言,而引起吳王問其緣由,並表示願意洗耳恭聽。非有先生便回道:「這樣行嗎?說真話談何容易啊!正直的言論常讓人看著不順、聽著刺耳、心中不合意,可是實際上是有益的;當然也有看著高興、聽著順耳、合乎心意的言論,卻往往會敗壞其行為。所以若不是賢明的君王,又有誰能判斷其中的正謬?」
東方朔言簡意賅,發人深省。「談何容易」一詞本指人臣進諫實在不容易,若是不中聽,恐怕遭來橫禍。如今詞義稍有變化,意指嘴上說說容易,實際做起來卻很困難。古今雖有差別,但「容易」作為「不困難」的用法,卻是一致的。
以文字來看,「容」大約出現於戰國,當時東方六國之金文是「從宀公聲」的形聲字,但同時代的秦國金文則是「從宀從谷」的會意字。「谷」是描繪溪水遇到阻礙物而分流的樣貌,這是河川在兩山間凹地常見的景象,故用來指山谷。因此「容」象徵廣大高聳的屋宇(宀)覆蓋了山丘和溪流構成的谷地,其涵義就是「包含」、「接納」。由於如此大範圍的山谷地形高低不平,彷彿五官的起伏,所以「容」也引申指面貌。
再看「易」,商朝甲骨文是右方容器倒酒入左方容器的樣子,表示君王給予諸侯祭祖用的敬酒,所以是「賜」的本字。將酒倒給諸侯,酒的所有權便換了人,因此引申有「更動」之義。而倒酒之舉,也並不困難,於是又引申有「簡單」之義。
不過「易」的原始寫法並「不容易」,於是甲骨文又衍生出簡化字,即只剩容器的把手,以及流出的三滴水,完全成了抽象符號。這兩種寫法並存很長一段時期,至金文仍如此。但後世採用了「簡易」的寫法,造成許多人難解其原貌。至東漢,許慎將其解釋為「蜴」的本字,認為是描繪蜥蜴這種動物的形貌,真的是極大的「變易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