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題企畫】
不畏艱難 勤耕理想
理想,因努力更靠近;
希望,就在自己手裡。
-行天宮平安心語
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,過著怎樣的生活,往往取決於如何採取具體行動,將心中的想望付諸實現。常言道:「要怎麼收穫,先怎麼栽。」理想猶如一畝田地,若能不怕苦、不畏難地辛勤耕耘,待機緣成熟時,終將享有甘甜的成功碩果。
力田勿憚苦和辛
《關聖帝君明聖真經》云:「五穀少用耕鋤,苗雖秀而不結。」提醒世人,種植五穀時,如果不能辛勞地除草施肥,那麼禾苗就算抽穗開花,仍不能結出飽滿的果實,呼應了《玉皇上帝洪慈救劫寶經》中「力田勿憚苦和辛」的訓勉,從事農作之人,如果希望收成豐盈,就一定要竭盡心力、勤勞耕種,千萬不可因為害怕勞苦、艱辛而偷懶。
一生之計在於勤,我們應遵循聖神仙佛的教誨,秉持精進奮發的心志,一鋤接著一鋤地勤耕不懈,只要持續地學習、累積、充實自我,就能在無形中厚植實力。雖然過程中難免遭逢挫折,就像農夫種田,有時也會遇到淒風苦雨、蟲害肆虐般的困境一樣,但就算暫時無法看到成果,也要以忍耐的心磨鍊意志、逢苦不憂,以勇敢的心面對挑戰、再接再厲,並且積極改正錯誤或補強不足之處,相信「自助而後天助」,我們的勤奮有恆,將能感動上天福佑,幫助我們克服難關、突破限制,迎向豐盛美好的未來。
以品德為本的成功原則
而在現代的工商社會裡,我們想要獲致成功,擁有理想人生,具體上可以怎麼做呢?
建議可參考成功學大師史蒂芬.柯維的著作《與成功有約》,作者在本書開頭即指出,「品德」為成功之本,唯有先修養自己,具備正直、公平、謙虛、誠信、勤勉、樸實、耐心、勇氣、自律等基本品格,進而由內而外地實踐以下的高效能原則,方能成就真正的成功與圓滿的生活:
主動積極-
對自己負責 人具有自我覺察的獨立心智,無論客觀條件為何,我們都擁有選擇的自由,可以決定外界對自己的影響程度,並對現實環境主動做出積極回應。
主動積極的含意不僅止於採取行動,還代表人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。有責任感的人,會根據良知、價值觀、處世原則進行有意識的抉擇,心中自有一片天地;即使遭遇不幸,人格依然不受影響,愈是艱難痛苦的經驗,反而愈能砥礪志節、提升勇氣。
面對不可抗力或力有未及的問題,我們的責任就是堅強面對,或是微笑接納、處之泰然;而對於能夠掌握的事,則應採取「我可以」、「我選擇」、「我情願」、「我打算」的態度與思路,專注在能做的事情上,全力以赴。
以終為始-鎖定生命的座標
社會上有許多人鎮日忙碌,卻不知所為何來,或是一不小心就誤入歧途,白費功夫,究其癥結,皆因目標不明所致。
因此,在生命的旅途上,我們打從一開始,就需先找出真正的天職、使命,或是真心企盼的終極願景、理想,藉以構思出自己的人生腳本;接下來,請鎖定這個天職或願景的座標,凝聚勇往直前的力量,掌穩羅盤,堅持到底,活出意義來。
要事第一-管理「重要性」
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與方向後,應將相關的實踐行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,此時「自我管理」就顯得格外重要。那麼,該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呢?
史蒂芬.柯維認為,自律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品格,靠著自制力把握住重點,可避免被一時的情緒或衝動所左右,維持生活的紀律與平衡。
再者,與其注重管理時間與事務安排,不如把重心放在管理「重要性」,亦即辨別事情的輕重緩急,盡量只做真正重要的事-
雙贏思維-創造良好的互賴關係
「雙贏」就是指利人利己,雙方互相學習、產生正向影響,創造良好的互賴關係,能讓人享有深厚豐富的情感交流,進而為社會服務奉獻。 品格是互賴關係的基礎,以下三項品格尤其重要-
知彼解己-有效的雙向溝通
達成有效溝通的關鍵,亦為長年修養的品德。正所謂「誠於中、形於外」,我們的外在表現,自然而然地呈現了內在的真實人格,他人則會「聽其言而觀其行」,審視我們的言語、行為是否一致。我們是真誠或虛偽的,其實他人都看得出來,如果我們以端正品格來待人處事,自然能夠贏得他人的信賴。
而在溝通技巧方面,一來我們應完整充分地表達意見或情緒,讓對方容易理解;二來則要懂得同理傾聽。運用同理心專注傾聽,出發點是為了「瞭解」而非「評價」,也就是透過深入交談,明瞭對方的觀念與感受,除了「耳到」外,還得加上「眼到」和「心到」:用眼睛去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,用心靈去體會對方的內在狀態,自然能夠達到順暢無礙的溝通境界。
日新又新-每天都要磨鍊自己
史蒂芬.柯維借助商學的視角,指出每個人最主要的資產就是-我們自己,而人生最佳的投資策略,莫過於每天在健康、靈性、心智、社會情感等四個層面,好好自我磨鍊。
舉例來說,許多人很難養成運動習慣,其實一般人運動,要緊的是有規律、循序漸進,隨著體力增強,對日常活動、學習、工作更可應付自如,還能培養毅力與自信;又如我們可以將工作視為一種奉獻,那麼再平凡的職業皆會顯得不同凡響,或是藉由公益服務,送出無條件的愛,造福他人,在此同時,和諧的社會關係也會增進我們內在的安定感,助人亦即助己。
每天督促自己有所精進,從日積月累的進境中,不但可拓展自我成長空間,更可為群體帶來正向影響,成為支持身邊人們的堅實力量。
刻意練習 精準成長
而若想在專長領域「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」,或在學業、職業上有更出色的表現,則可參考心理學教授安德斯.艾瑞克森《刻意練習》一書。
曾有其他著作引用艾瑞克森的學術研究,提出「一萬小時法則」-無論哪一種專業,成功的最大前提都是要有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;不過,艾瑞克森在本書中澄清,上述說法其實過於簡化,並且舉出許多科學研究與實例說明:光有練習的「量」是不夠的,還必須兼具練習的「質」,亦即必須「刻意練習」,才是決定個人成就高低的關鍵所在。
本書強調每個人都有無窮的可塑性,天分、智力、體型等先天條件提供的優勢有限,一般人歷經長期的刻意練習,都可以重塑大腦或身體,尤其是能夠有效提升心智能力,進而取得卓越成就。每個領域所需的刻意練習不同,但原則上都包含了目標明確具體、講求專注、適度地跨出舒適圈、嘗試新方法等面向。
與其仰賴天賦,不如找對方法、日日勤練、精準成長,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,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,有朝一日,理想的花園終會萬紫千紅、豐美繽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