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7期

【良言妙語】

遠離貪求妄想
安然自得的人生境界

子曰:「飯疏食、飲水、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!
    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」
                  -《論語‧述而》

在不同的人生階段,我們都會有不同的生活重心,而在追求重心的同時也帶來各種欲望和需求,時常左右著我們的意念。

 

這些外在的事物,有時是有形的物質、有時是無形的名利或權位。若是我們以不正當的手段去謀求,生起貪念,需索無度,那麼無止境的欲望往往就像深淵般令人難以自拔,而導致身心無法安然自得。

 

因此,孔夫子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,向來都是淡然處之,顯貴也罷、貧賤也罷,都不會改變他的心志,只要能進道修德,哪怕是吃粗糧、喝冷水、彎著胳臂當作枕頭,人生的樂趣也就盡在其中。至於用不正當手段所得來的財富或地位,對孔夫子來說如同天上的浮雲一般虛幻,根本一點也不真實。

 

安貧樂道、心志廉潔、苦讀勤學,這是古來聖賢砥志礪行的傳統。而在三千孔門弟子之中,顏回與原憲可說是最能具體實現老師簡樸精神的學生了。

 

顏回(字子淵),個性謙和仁愛、不慕榮利,好學又重視品德修行,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從不張揚驕傲,深得老師孔夫子的器重與稱許:「一竹碗的簡單飯菜、一瓢的飲水,身居簡陋的小巷,一般人難以忍受的貧乏環境,顏回卻能安閒自適地生活於此,不改其好學篤行的志趣,如此賢德之人,有誰比得上呢?」

 

而顏回的勤儉自持,同樣贏得其他同學的敬佩。例如精明幹練、能言善道的端木賜(字子貢)便曾說:「顏回聽到一番道理,就能明瞭所有的事;然而自己聽到同樣的道理,卻只能加倍推知一二而已,實在自嘆不如啊!」

 

另一位同學曾參(字子輿),素以孝順及善於自省而著稱,也說:「顏回才能傑出,卻會以謙和的態度去請教他人;學識豐富,而能請問知識比他少的人。飽讀詩書卻不外顯,擁有厚實的內涵卻能虛懷若谷,受到別人冒犯卻從不計較。如此謙謙君子,實在讓我景仰不已啊!」

 

顏回儉約自勵的美德懿行,讓老師與同學齊聲讚譽,而他的另一位同學原憲(字子思)也不遑多讓。

 

孔夫子去世後,原憲便隱居於衛國,讀書耕田,以茅草為屋、粗茶淡飯度日。這時他的同學端木賜擔任衛國的上大夫,有一回就穿著華麗的衣服、坐著壯盛的馬車來探望他。原憲因家貧,就只好衣著破爛地開門迎接,不料端木賜卻問他:「先生,您難道生病了嗎?」原憲聽了笑著說:「我聽說,沒有錢財稱作『貧窮』,學習了孔夫子之道而不能實踐才稱為『生病』。我並非生病,不過是貧窮而已!若是為了趨附流俗,到處結黨為友,為了向別人炫耀而學習,為了謀利才去教導他人,失去了仁義,卻將車馬裝飾得非常華麗,這些都是我不忍做的事啊!」一席話讓耽溺於世俗物欲的端木賜相形見絀,只好悻悻然離去。

 

顏回和原憲,雖然物質環境不富裕,但仍能過著平安祥和的生活,擁有富足與踏實的心靈,這是無論多麼華美的物質都換不到的清淨境界。因此真正的自在安樂與名利權位無關,純粹在於心性、道德與智慧的提升,而這就是孔夫子所說「樂在其中」的福慧人生。          

用心體悟
 

《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》云:「既生貪求,即是煩惱。」人生最常見的痛苦便是因不能滿足而生起煩憂,這些「不滿足」來自於七情六欲,或為無形的感情、或為有形的財物,其實都是一種「貪求」;人心一旦對外物過度貪戀妄求,不僅容易患得患失,也會因「求不得」而苦,最終導致耽溺深陷,難以自拔。

 

孔夫子以自身所體悟到的人生真正快樂,勉勵世人要時時涵養真誠、善良的正心,並以此修養心性的工夫,瞭解「無所求」才會怡然自得的生活境界,如此才能隨遇而安、隨緣喜樂。

 

進一步來說,世間無常,對於外在財利、名位的得失不要看得太重,因為在告別人間時,這些東西都帶不走。唯有通過層層考驗所成就的道德,才是將來好運好命的真正本錢。誠如 玄空師父開示:「塵緣結束時,任何財富、名位都帶不走,唯有道德才帶得走。累積道德,今生獲得平安,來生也平安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