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7期

【小物大器】

書籤 風動牙籤亂葉聲

書籤,亦稱「牙籤」、「牙黎」等,古稱為「栞」(音ㄎㄢ),有「砍木枝以表記」之意,多為薄片或細繩狀,夾在書中標誌特定內容,方便讀者查閱;臺灣早期流行買書附贈書籤,通常印有書籍廣告、功課表或心靈小語,進入網路時代後,書籤亦逐漸電子化,成了一串編碼。

牙籤不剔牙
 

春秋戰國時期,以竹片串編成冊,會在文首前放兩片空白簡,稱為「贅簡」,並於贅簡背後書寫篇名,即書籤的雛形;竹片之後,還有帛書,書冊進入捲軸時代,在捲軸一端繫上標記了書名、卷次的小牌子,稱為「掛籤」;唐末宋初,印刷術興盛,可「翻頁」的冊頁裝書取代了捲軸,此時人們將寫有書名的長方形紙條或絹條貼在書籍封面左上角,稱作「浮籤」或「書皮題籤」。

 

東晉將領殷浩有很多書籤,一本書讀下來,可插兩百餘枚,比較像現今「便利貼」的作用,注記的都是他認為意義深遠、幽微處;而史上擁有最多書籤者,當屬唐代翰林學士李泌,史稱「李鄴侯」,據韓愈觀來,他的書籤簇新到像是沒使用過。宋朝蘇軾的「烏臺詩案」,則因沈括蒐集其詩,以大量書籤記下「詩中帶有怨憤之意處」,導致蘇軾遠放黃州。

 

至於書籤稱「牙籤」,是因為講究的人家以象牙製作,而用於清潔牙齒的器物反倒另有其名。唐朝集賢院所藏四庫圖書,便以紅、綠、碧、白四色牙籤區分經、史、子、集,若非精裝書,就用木、竹、紙為籤;而「書籤」一詞出現於唐代,如杜甫詩云:「筆架沾窗雨,書籤映隙曛。」書籤後來也代指「書籍」。


五花八門的書籤
 

最初書籤不過作為提醒之用,但漸漸發展成雅致的文化。據傳唐朝女詩人薛濤,獨具慧心,以浣花溪的水、木芙蓉的皮、芙蓉花的汁製作「浣花籤」,其花紋與顏色鮮麗,深受當時文人的喜愛;而宋朝才女李清照,某日寫了詩,又煩悶地將詩稿撕成條狀,友人以為是書籤,大家便爭相在籤上題詩。

 

明清以後,銅、銀、紅木、和田玉等材質的雕花書籤問世,現代更是花樣百出,陶瓷、剪紙、書皮革與絲帶製成的書籤,或是繪有浪漫插圖、明星肖像,就連樹葉、小花、一張過期的電影票或車票,也能作為書籤;可宣導政令、用以行銷廣告,或用來傳情、勉勵…… 儘管實體書籤已漸漸走入歷史,但或許誠如《書籤珍藏手記》所言:「一張張書籤/把生活定格/重溫那靜好的歲月/細看世界的風景。」不妨趁著每年二月二十五日「世界書籤日」,將珍藏的老書籤拿出來,細品那段美好時光。

平安心語 平安相伴
 

行天宮推出平安心語書籤,內容涵蓋立志、人品、信仰、奮鬥、生活美學……正如一帖安心良方,隨時為您加油打氣,也以此推廣「說好話」的優良文化,願溝通無礙,社會和諧,人人都平安。

行天宮平安心語

 

  • 踏實守分,把握每個當下。
  • 修心造命,努力開創幸福。
  • 掌握小細節,用心成大事。
  • 啟動善的循環,創造幸福無限。
  • 播下善的種子,開滿愛的花朵。
  • 清淨心看世界,歡喜心過生活。
  • 彼此尊重與傾聽,讓愛雙向暢行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