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6期

【餘音繞梁】

韓德爾與《彌賽亞》

韓德爾(G. F. Händel,一六八五-一七五九),是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人物,與巴哈齊名。巧合的是韓德爾和巴哈同年出生。不巧的是兩人一生並未謀面,兩大音樂鉅匠,各自在世界的兩端,遭遇不同的命運。

 

韓德爾創作主要是歌劇和神劇,他一生創作了四十餘部歌劇、三十餘部神劇,產量相當驚人,神劇則以《彌賽亞》最為聞名,是音樂史上的登峰造極之作;歌劇《阿格麗皮娜》、《林納多》一直到今天都是歐洲各大歌劇院的熱門曲目。其他還有許多頌歌及協奏曲,像是《加冕頌歌》、《水上音樂》、《皇家煙火》,也都相當膾炙人口,至今為世人傳頌推崇。

閣樓上的舊鋼琴
 

幼年時期,韓德爾就對音樂表現出高度的興趣,但身為外科醫師兼宮廷理髮師的父親,則認為與其做個漂泊不定、前途茫茫的音樂家,不如專心學法律,在宮廷謀求一官半職來得穩定。因此,父親禁止他學習任何樂器。但他沒有因此就放棄自己的理想。

 

有一天,韓德爾在閣樓發現一部舊鋼琴,因此經常趁家人不在時偷偷彈奏練習,天賦異稟的他竟然無師自通,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能演奏許多困難的樂曲。七歲時,他跟隨父親到宮廷拜訪時,公爵被他的琴聲所打動,強烈建議他的父親,讓韓德爾接受正統的音樂訓練,韓德爾這才正式走上音樂之路。

 

在公爵的支持下,韓德爾終於如願以償,拜在一位名師門下,學習樂器演奏和作曲。十歲時就發表了第一首奏鳴曲,廣受好評,在教堂擔任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。

踏上異鄉之路
 

二十五歲,他從義大利學成歸國,回到漢諾威,「選侯」喬治聘任他為宮廷樂長。當時,韓德爾在英國相當受歡迎,因此他常利用休假時間前往英國,在倫敦譜寫樂曲,上演歌曲。安妮女王非常欣賞他,甚至賜他年俸兩百英鎊。千古難逢知音人,韓德爾很高興,決定留在英國,繼續他的音樂事業。

 

幾年後,女王不幸因病駕崩,沒想到繼承王位的,竟然就是「前東家」-漢諾威「選侯」喬治,登基後稱英王「喬治一世」。故人重逢,韓德爾非常高興,精心創作了《水上音樂》組曲歡迎新國王。喬治一世龍心大悅,續聘他為宮廷樂長,並主持皇家音樂協會,在英國推廣歌劇。此時的他,可說是站在事業的巔峰。

 

從世俗轉往內心 在英國,韓德爾寫下許多不同形式的音樂,尤其以歌劇最為突出,受到全歐洲的歡迎,被眾人公認是歌劇的大師。可惜的是,歌劇在一七二○年代末開始衰落,劇院相繼破產倒閉,連他也無力挽回頹勢。一七三七年四月,心力交瘁的他積勞成疾,中風半身癱瘓,返鄉養病。半年後,他奇蹟似地恢復健康。

 

重返英國後,他的心境有了很大的轉變,不再創作討好大眾的通俗歌劇,不再斤斤計較多少人喜歡他的作品、多少人買票進場、多少王公貴族起立鼓掌,而是這部作品是否做到盡善盡美,是否盡力無愧我心,是否足以感動自己,或足以彰顯出心中的某些價值。

 

某天,他的友人寄來一部神劇腳本,邀請他譜寫樂曲。韓德爾看了,心中大受感動,馬上趕回家提筆創作,廢寢忘食,日以繼夜,靈感源源不絕,只花了短短二十四天的時間就完成了所有樂章,共有五十幾首,全長三個多小時。這部作品,就是韓德爾最廣為人知的《彌賽亞》。據說,他一邊創作時,還一邊感動地流淚,向僕人說:「我看見天國的門了。」

 

《彌賽亞》演出後,立刻就受到眾人的矚目,連國王喬治二世都前往觀賞。當曲子唱到「哈利路亞」時,國王突然起立,以表示自己的感動,與對樂曲的喜愛和崇敬。大家看到國王站起來,也都跟著站起來,此後,聆聽「哈利路亞」時起立,變成古典樂的一個慣例,直至今日都是如此。

 

《彌賽亞》大受歡迎,這次韓德爾沒有被成功沖昏頭,追求更多名利雙收的機會。在這之後,他每年都義務演出《彌賽亞》,替育幼院募款。

神劇

興盛於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。它就像歌劇,有合唱團、獨唱家、詠嘆調等不同的形式,差別在於歌劇的主要功能是娛樂大眾,而神劇的功能則是用來傳道,因此在題材上,大多是講述聖經故事;歌劇通常需要搭配演員、戲服、道具、背景和演出動作。神劇則不需要,單單藉由音樂的演出,就能有感動人心的力量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