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6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閱聽播客 聲聲入心 聲聲平安

「你的聽眾相當寂寞,並且害怕寂寞」,所以在獨自一人通勤、化妝、打掃時,即便有事在做,依然需要你的同在。是故,當Podcaster不只是一項工作,更是一種使命!
        -黃采瑛、徐也翔《Podcast超級養成術》

 

播客(Podcast)是隨著網路科技發展而出現的新興傳播方式,被定義為「純聲音節目」,只要有網路,就可以在各大平臺點選收聽。

那些年一起聽過的廣播
 

人類創造、傳遞資訊,達成人與人之間的溝通,而媒介便是傳送訊息的「載具」,如文字、圖片、聲音、影像、動畫等;當新的媒介誕生,絕非只是帶來新的閱聽感受,同時也促進了新的文明。

 

就以聲音傳播來說,最初沒人想到聲音可以「留下、再現」,自西元一八七七年愛迪生發明留聲機,才勾起了人對「聽覺享受」的渴望。最初的電影因缺乏同步錄音的技術,只能製作默片,一九二七年,人們開始懂得運用光電技術,電影正式邁入有「聲」之年;同年,貝爾用電話線成功試驗了電視的傳輸,更在兩年後發明了有聲電視,並致力於讓影像跟聲音同步。

 

但在早期的臺灣社會,電影或電視都不普及,陪民眾走過新時代的是「電臺廣播」。一九三○年,日本在臺興建「臺北放送局」(今為臺北二二八紀念館),並於隔年開始播音,這是臺灣的第一個廣播電臺,此後日本陸續建設了其他放送局;節目語言以日語和閩南語為主,內容包括氣象、新聞、體操、家庭百科及新知介紹等。至一九四五年,國民政府接收日本人留下的廣播建設,用以宣傳政令及傳播「國語」,而節目內容也更加多元;更因政府的推波助瀾,幾乎家家都有一部收音機,廣播成為了最重要的娛樂媒體,慰藉著許多勞苦、疲憊的心靈。

 

多年來,那些經典的聲音陪伴著大家,無論是播音員的「打嘴鼓」、感人的愛情廣播劇、熱血的棒球比賽轉播、歌仔戲、流行音樂、經典老歌、賣藥廣告,還是熟悉的「臺呼」,都是好幾代人的青春回憶;即便電視走入大眾視野,在通勤、寫功課、睡前等「只能用到耳朵」的時刻,廣播仍是許多人的心靈良伴,直到網路盛行,「分食」了大多的受眾。

 

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二○一六年廣播電臺收聽行為調查研究,二○一○年,近半年有收聽廣播的「廣義聽眾」,仍占受訪者的百分之六十三點八,至二○一六年,剩下百分之五十九點八;大量的網路媒體占去了我們的注意力,似萬花迷人,每一朵都亮眼「好看」,但愈來愈少人能「靜聽」花開的聲音了。

播客來了
 

在部落格、社群媒體、短影音「爭奇鬥豔」的時刻,有一種技術正悄悄「綻放」。二○○○年代初,有幾位軟體工程師打算升級RSS(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)的格式規範,使其加入,支援影片與聲音檔案,這便是「播客」技術,只是當時還沒人知道該如何稱呼它。 英語「Podcast」一詞,是由蘋果公司的產品「iPod」和「broadcast」(廣播)混合而成,但和蘋果並沒有太大關係,而是英國記者Ben Hammersley藉由iPod的概念,來形容這種新型網路廣播;之後賈伯斯也在自家公司的 iTunes 內,加入了播客節目的訂閱和收聽功能,促進了播客的普及。


「疫」軍突起

聽覺藍海 播客在國外早已盛行多年,在臺灣,卻直到這幾年才開始爆紅,華語節目大幅增加,究其原因,和二○二一年開始的疫情脫不了關係;在疫情急轉直下,臺灣宣布進入三級警戒的時刻,一檔提供兒童原創故事的節目,應景地推出和疫苗相關的故事,日訂閱人數從二十人直衝至八十人。父母和孩子長時間「宅在家」,大人疲憊、孩子需要填滿時間,這類兒童學習的節目,為播客帶來了全新的契機。

 

再者,這些年大量的「視覺饗宴」,也早就讓我們的視力無比疲勞,而播客能夠轉移眼睛的工作,只要少量的注意力,也能達到學習或娛樂的效果;另外,相較於高度發展的影像事業,耳朵就像一個待開發的礦區,初極狹隘,但已慢慢開挖出寶藏,近幾年「聲音經濟」逐漸興起,創造了更大片的聽覺藍海。

 

廣播vs播客

「播客」聽起來類似於「網路電臺」,但網路電臺和傳統電臺本質上並無二致,都是內容稍縱即逝、無法暫停或下載重聽;相反地,播客可以不受時間限制,隨選、隨點有興趣的內容,無需等在線上,想聽就聽,想停就停,下載後可離線收聽,且音質穩定、可訂閱推播最新的集數,也因無需經過審查,內容更加豐富。

 

試想從前在收音機前「等待」的心情,而在播客世界裡,換成了「節目等我」,這高度的閱聽自由和權力,廣播難以企及;也因為播客的製作、門檻都很低,人人都可成為傳播者或受播者,聽眾可主動參與甚或決定節目走向,「傳播與受播」的界限不再壁壘分明。

 

「問心Podcast」有聲書 《明聖經》故事集

最新單元 魯仲連功成不居

內容提要

戰國時期國人魯仲連以仗義執言、替人排難解紛而聞名天下。他力主「義不帝秦」,因而穩住了趙國的民心士氣,而當秦將聽聞魯仲連一席話後,便自願把軍隊退讓了五十里。所謂:「無理寸步難行,有理行遍天下。」這樣一位正直不貪、功成不居,拒絕一切金錢名位,淡泊名利的高士,所說出來的見解,確實是具有撼動人心的堅實力量,連敵人都感到佩服、進一步化解危機。
 

近期單元 廉者不食嗟來食、楊震一生清廉、柳下惠坐懷不亂……

內容提要

春秋時代,有一年齊國發生嚴重的饑荒,富人黔敖施粥賑濟災民,大家都很感激他。此時,一位災民拖著疲憊的身軀走過,黔敖拿起瓢子敲著飯鍋,態度傲慢地對那人大喊:「喂,過來吃粥!」災民感到不被尊重,憤而離去。一個清廉有骨氣的人,就算是面臨最艱難的處境,也不會低聲下氣接受別人無禮的對待,更不會接受這樣輕忽他人尊嚴的「嗟來食」。如果黔敖當時能以謙和的態度,真誠給予關懷,善解並顧及對方的心情和自尊,不僅可以避免言語傷人,同時也能成就濟眾的善行。

新手播客 內容為王
 

對於創作端而言,從進入體系,到能獨立製作廣播節目,這是一條頗漫長的道路,但當播客主相對容易,一開始,只要有耳機、麥克風、手機或筆電就可以錄製,等到累積足夠經驗後,再添購較高品質的設備亦不遲。比起硬體設備,最要緊的還是設定明確的「主題」,更要思考誰為受眾,以及這個題目能否穩定地輸出;早在一九九六年,比爾.蓋茲就提出了「內容為王」的論點,無論使用何種媒介,都要維持較高的品質才會有人收看、收聽。

 

接下來,再決定節目形式,單人主持很單純,自己寫腳本、錄音、編輯,但很需要言語魅力,對於素人來說壓力較大;雙人搭檔常撞擊出新火花,但無論是節目走向、所有權或錄音日程,都不再是「自己說了算」;而訪談型和多人型可呈現多樣的觀點,若能邀請重量級來賓,更為節目增色不少,但前置的溝通或敲檔期,十分考驗播客主的耐心與功力。

 

最後是事件型和故事型,前者可說是「沒有影像的電影紀錄片」,非常需要後製來帶入故事情境,而後者是以說故事的方式啟發聽眾;如行天宮因應時代需求,特別製作「問心Podcast」有聲書,可以隨時收聽聖賢故事,以及啟發正知正見的心靈好文。其實,單純當個聽眾也很幸福,現在就點選一個能滋養身心的好故事,為生命譜出動聽的樂章吧!

 

新媒體 心選擇
 

如今播客被應用於教育學習、公共事務、娛樂、新聞、品牌經營等多面向,它的出現,不見得是取代廣播,而是讓傳播媒體擁有更多的可能性,比如許多廣播人紛紛投入播客行列,而傳統廣播電臺也致力展現新的面貌。

 

有位播客主分享,和來賓、聽眾的互動,遠勝過自己原本準備的內容。無論出現多少新的溝通媒介,最根本的,始終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與聯繫,讓我們與人分享正向、良善的訊息,讓人感到平安和喜悅;也選擇接收優質的內容,如聽清泉,滌洗我心。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