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6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娓娓道來 問心書院 啟迪智慧

文化的發展與傳播,在原始時代主要靠著口耳相傳,於是有了神話和傳說;後來則有老師教導學生識字、讀書,並且諄諄教誨、娓娓道來,於是有了倫理道德及各種學問、技藝的傳承。
 

書院,是漢文化圈中極為重要的教育機構,往往延攬重要儒者、學者來主持以及講課,擔負起傳授道理、講授學業、解答疑惑的使命。

 

行天宮於民國一○八年成立「行天宮問心書院」,提供終身學習管道,規劃兼具廣度與深度的系列講座,邀請各界專業人士擔任講者,帶來一場又一場的文化盛宴;一○九年起更推出數位講座,透過網路的無遠弗屆,傳遞正確的價值觀與豐富知識,希冀民眾對於人生與日常能有新的啟發和實踐。

 

接下來,讓我們透過問心書院影片,一起汲取智慧、拓展視野,持續提升自我,創造更豐盈美善的生活。

生命,有德有福
 

在問心書院影片「生命,有德有福」系列的開頭,講者曾漢塘教授指出,人的生命充滿奧祕,誠如《荀子.王制篇》所云:「人有氣、有生、有知,亦且有義,故最為天下貴也。」意思是說,人除了秉天地之氣、有生命及知覺外,「義」更是人最重要、珍貴的特質。

 

義者,宜也,一個人的心念言行正確合宜不踰矩,就稱作「義」。因為內在具有義的特質,所以人會追求道德價值,能夠為善去惡,從而制定人際之間的禮儀規範,建立和諧有序的社會。

 

幸福隨道德而來

接著,曾教授以西方的「德行論」作為參照。德行論探討的主題是:「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?」並且認為每個人都希望成為幸福的人。然而,該怎麼做,才可以得到幸福呢?答案其實很簡單:一個人擁有的德行愈多,就愈幸福,亦即只要有「德」,「福」也會隨之而來;同樣地,一個社會裡具備仁義道德的人愈多,自然就愈安定昌盛。

 

曾教授也引述《孟子.盡心上》:「求則得之,舍則失之。」說明只要立定志向、發自內心地尋求,即可獲得仁義,不過,一旦心生捨棄的念頭,就會失去仁義,因此,我們應秉持「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」(《詩經.小旻》)的謹慎態度,時時刻刻保持仁義之心,並且盡己所能地說好話、行好事,方能做個有德有福的真好人。

 

向身邊的好人學習

本系列第一講「典範學習」建議大家,若想學習做好人,應效法 關聖帝君、聖神仙佛、二十四孝等典範人物的事蹟;另一方面,曾教授也分享了一個親身見聞的真實故事: 曾教授小時候住在鄉下,和多數學童一樣,必須赤腳走很長的路去學校,當時沒有柏油路,只有泥土路、石子路,並不好走。上學途中,他發現有位老先生,每天都會出門散步,只要看到路上有大石頭或尖銳的石頭,一定會順手將這些石頭撿起來放在路邊,避免其他行人踢到、踩到而受傷。老先生日復一日地做這件事情,路上經過的孩子看在眼裡,都覺得老先生非常令人尊敬,往往會自然而然地對他微笑,甚至許多學童開始仿效老先生的善行,看到路上有大石頭或尖銳的石頭,也會順手將這些石頭撿起來放在路邊,讓這段上學之路充滿了體貼、善意的氛圍。

 

曾教授表示,類似的例子在生活周遭其實俯拾即是,不妨多多用心觀察,定能發掘出值得學習的好人好事。

 

道德自覺 人際圓滿

接下來,本系列的二至五講告訴我們,每個人的成長歷程都會從「他律」(他人、外界的要求)走向「自律」(自我、內在的要求),這是道德的自覺之路,也是一輩子的功課,應努力精進自己的精神修為;再者,務必學會「說好話」及「真誠傾聽」的藝術,與親友維持良性互動,讓人際關係趨於圓滿。

 

萬般由心-袁了凡生命故事的啟示

人生有命運嗎?命運可以預測嗎?命運能不能改變呢?
四百多年前,有位讀書人名叫袁黃,後改名為袁了凡,以示「了卻凡俗」之意。原本從醫餬口的他,有天遇到一位算命先生,算出他有讀書、中舉、當官的命,日後果真應驗;不過,算命先生也預測他「命中無子、壽命不長」,對此他深信不疑,認為自己命數已定、難以改變。

幸好不久後,他拜訪了雲谷禪師,終於明白「命自我作,福自己求」的諦理,也就是說,人的命運是由自己的心念言行來決定的,人的福報是自己真心行善所累積的,正與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「
萬般由心」的開示相呼應。

他遵從雲谷禪師的指引,日日修養心性、勤做善事,後來不僅喜獲麟兒,也得享高壽。他的命運,真的改變了!
※歡迎收看問心書院影片「從《了凡四訓》學習改變命運」,邀請趙飛鵬教授分享故事詳情及人生啟示。

生活,有滋有味
 

問心書院影片的內容十分貼近日常,盼能陪伴大家活得有滋有味、歡喜自在,天天都是快樂、充實的好日子。

 

家常菜,傳承記憶與文化

「吃飽了沒?」這是華人社會中十分普遍的問候語,我們也常說:「民以食為天。」可見飲食的重要性。我們可從「從味蕾記憶品味人生-尋找家之味」、「從味蕾記憶品味人生-用家常菜傳承家庭故事」、「生活中的歷史課-食物篇」等影片,探尋食物的意義。

 

每個家庭都有家常菜或家鄉菜,不僅餵飽了全家人,更牽繫著一份恆常不變的情感溫度、共同記憶和文化意涵。我們不妨和長輩聊聊常吃、愛吃的美食,透過味蕾回溯往日時光,品嘗記憶深處最純樸動人的「家之味」,也可向長輩學習家常菜的做法,或藉由文字書寫、影像記錄等方式,讓這些佳餚及相關的家族故事,能夠永遠傳承下去。

 

親植日常,療癒身心

植物本身的生命力,以及植物帶給人們的五感刺激,包括了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與觸覺,往往能夠觸動人的內心世界,啟動人自身的生命力,藉以改善身、心、靈的狀態,甚至走出生命的困頓。所以,花花草草並非只是生活的背景,它們也有生命,其實是人類的朋友、夥伴,我們若能接觸、瞭解並喜愛適合自己的植物,進而願意照顧植物,不僅能從照顧過程中獲得滿滿的喜悅,也創造了兩個生命體互動交流的機會,建立起植物與人之間的美好關係。

 

適合我們的療癒植物,往往生命力強、容易栽種,容易激發人的五感刺激,並且可以連結到與「文化、民俗、節慶」相關的生活經驗。常見的西方植物,包括了薰衣草、薄荷、荷蘭芹、百里香、麥稈菊、星辰花、滿天星、三色菫、繡球花等;常見的臺灣植物,則有艾草、薄荷、左手香、蘆薈、紫蘇、薑黃、石蓮花、蔥、薑、蒜等。 若想親近植物,建議可收看「遇見園藝治療-生活中的保健植物」、「遇見園藝治療-植物啟動生命力」等影片,瞭解相關常識。

 

行天宮平安心語:「多讀好書增廣見聞,善用知識造福人群。」行天宮問心書院的講座與影片,內容十分多元且完整,涵蓋了道德修為、國學經典、生命智慧、藝文欣賞、身心健康、親子教養、永續發展等,就像一本本好書,陪伴民眾持續精進成長,也盼望大家能將所學運用在人際相處及貢獻社會上,讓世間愈來愈溫馨美好、祥和清寧。
 

人人盡一份心力,邁向永續未來

響應綠生活,我們能做些什麼?

  • 確實做好垃圾分類,提高資源循環效率。
  • 使用有環保標章、省水標章、節能標章、綠建築標章等政府認證的產品。
  • 改變消費行為:少用塑膠製品及「一次性用品」,攜帶購物袋或容器,只購買真正需要的物品。
  • 食衣:惜食適量,多蔬食,支持在地食材,外食自備環保餐具;減少購買化學纖維製成的衣物,不穿的衣物轉送他人。
  • 住行:節約用水用電,室內植栽綠化;多步行、騎腳踏車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。

若想對永續發展、循環經濟有更深入的認識,歡迎收看以下問心書院影片:

  • 攸關你我的永續未來─認識循環經濟的第一課
  • 攸關你我的永續未來─攜手邁向循環經濟時代
  • 利人利己的永續旅遊─觀念篇
  • 不塑心法的生活實踐─食衣篇
  • 不塑心法的生活實踐─住行篇
  • 淨零生活進行式─減緩氣候變遷,我們能幫忙!

              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