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34期

【樂活慢行】

秋日入山自在行 梘尾仙跡岩

仙跡岩位於臺北市文山區溪子口山(又稱景美山),屬南港山系,海拔約一四一公尺,面積約十公頃。由於鄰近市區,交通便利,山頂展望佳,一直是景美、木柵居民平日休閒運動的好去處。且相較於其他登山步道而言,仙跡岩可說是非常親民的路線,經常有父母帶孩子來踏青,親近大自然,體驗登山健行的樂趣。

仙跡岩與蟾蜍山
 

「仙跡岩」名稱的由來,是來自一段鄉野傳奇。據說在早年漢人來北部開墾時,公館附近有一隻修煉成精的大蟾蜍,經常在附近作怪,有時霸占道路,吞雲吐霧,阻礙旅客通行,有時還會偷吃牲畜。

 

人們很害怕,紛紛繞道,卻因此浪費不少時間。 呂恩主路過此地,聽見百姓的呼聲,便下凡要收服蟾蜍精。

 

呂恩主站在高處,施展仙術要收妖,結果一個不小心用力過猛,在山頂巨石上踩出一個大大的腳印,因此被後人稱為「仙跡岩」。蟾蜍怪最後被 呂恩主擊敗,躺在地上化成石頭,也就是仙跡岩對面的「蟾蜍山」。儘管傳說未必為真,但可以看出早年人民對 呂恩主的景仰之情。

 

親民步道
 

仙跡岩入口眾多,四周皆有登山口,在官方規劃下,分A、B、C路線,民眾可按喜好入山,一般以景興路二四三巷仙跡岩牌樓作為主要入口。拾級而上,一般人大約二十分鐘腳程,便可到達巨岩處。沿途平緩易行,階梯高度適中,且樹林蔽天,清風徐來,走來舒適宜人。由於步道在市區內,前來健行的人很多,打照面時,也通常會點頭微笑,熱情地說一聲:「你好!」

 

一路上山,昔日有「新舊八景」之說,依山勢、景物和步道特色而各自命名。其實,無論名稱是什麼都沒有關係,玫瑰不叫玫瑰,依然芳香如故。所以旅人來到這裡,只須用心感受自然,放鬆身心即可。隨著山勢向上,走到稜線高點,視野開闊,遠眺市景,美不勝收。走累了,可以在涼亭歇腳,喝點水,補充能量,準備充足再出發。

文化足跡
 

涼亭不遠處,山壁有題詩一首,作者是施學樵,他是「松鶴吟社」成員。該詩社創於日治時期,社長賴獻瑞是漢學家,通四書五經,創立詩社後,借用小兒科名醫李騰嶽位於延平北路的「宏仁醫院」作為集會場地,每月固定集會吟詩。而宏仁醫院又與柯謙諒的「仁安醫院」、蔣渭水的「大安醫院」齊名。

 

向前不遠處,有石燈籠佇立於兩側,初看只覺古樸風雅,仔細觀察,卻發現略有違和。石柱上雖有信士葉某、季某的落款,但石柱四周都有塗抹、鑿蝕等人為痕跡。且這種石燈籠形式風格,跟明、清漢族所使用的款式相當不同。一番搜尋,才在石柱暗側找到「奉献」陰刻字樣,可以確定這是日式神社的石燈籠。但為何這裡會出現石燈籠呢?有兩個可能:一個是景美附近原本有個神社,拆除後石燈籠被移置到這裡作裝飾用;第二個是仙跡岩上可能以前有一個神社。究竟是哪一個?文獻上沒有任何記載,如今只能任憑後人猜測。

 

登高望遠
 

經過一個陡坡,已經抵達仙跡岩,從入山口走到這裡,不過二十分鐘。巨大的裸砂岩嵌在山頂,表面光禿,幾乎沒有植被,外表氣勢驚人。早年沒有管制,遊客可以任意攀爬,甚至胡亂刻字。為保護民眾安全避免危險,如今已禁止入內,只能從走道欣賞。

 

岩石上的凹洞,據說就是 呂恩主施法時所踩踏的腳印。向前方望去,就是位於公館的蟾蜍山。閉上眼睛,遙想當年仙妖鬥法的場面,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像力。憑欄遠眺,往北可以看到大屯山、觀音山,俯覽整個臺北盆地,往東則有興隆山、馬明潭山,更遠可見二格山系享受登高遠眺,美景盡收眼底。

景美前世今生
 

原路下山往南行至路口,往左是世新大學,右邊是歷史悠久的「景美橋」。景美橋可追溯到十八世紀,當年郭錫瑠開設圳道,以「梘(ㄐㄧㄢˇ)橋」將新店溪水引過景美溪,作為灌溉用途。所以當時新店大坪林一帶叫做「梘頭」,景美一帶叫做「梘尾」。日人來臺,覺得「梘」字拗口,便改作「景」,也就是景美這一地名的由來。

 

後來,日人改用鋼筋水泥,建造第二代景美橋,下有涵洞輸送灌溉水,橋上能給路人通行,還有輕便車,從臺北南門通往新店屈尺、小粗坑、龜山等發電廠。如今的景美橋,已是第四代鋼拱橋,除了拓寬車道,更具有堅固、美觀的用途。看看老照片,想像先民一路走來的痕跡,時空流轉與變化,也是一種有趣的經驗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