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34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文學散步

在藏語中,「人類」意指「走路的存在」或是「且走,且徬徨的存在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-河正宇《走路的人》
 

文學、哲學家常在散步中獲得靈感,並以凝鍊的文字抒發情感,創作撼動人心的佳構,進而啟發智慧。
 

辭彙漫步
 

戰國時期,《莊子逍遙遊》中「逍遙」一詞,有「徘徊、閒逛」之意,近似於今日的「散步」,但更強調無所執著、放下成見,心靈與萬物齊一的「心之遊」。至魏晉,名士流行服用「五石散」,服食後五內如焚,需以寒食、行走散發藥性,被認為是散步的起源,魏晉後的文學作品亦有「行散」、「行藥」一說;南朝梁劉孝威〈奉和六月壬午應令〉:「神心重丘壑,散步懷漁樵。」很可能就是「散步」一詞最早出現的例子。

 

類似的詞語還有「漫步」、「散策」、「漫遊」等,散策源自日文,和散步相比,是更留心周圍景物的浪漫情懷。而漫遊(flâneur)為法文,首見於詩人波特萊爾,原指巴黎的富裕子弟在街道上閒逛,留心一景一物,並在平凡的細節中挖掘美感;而德國哲學家班雅明受波特萊爾啟迪,提出「城市漫遊者」的概念,漫遊者不被擁擠的人潮淹沒,反能以抽離者的姿態旁觀世事,且悠然自得。

散步詠涼天
 

古來文人愛散步,也常因此激發詩興,如杜甫的〈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〉,便是在江畔散步時吟詠而成。王維〈終南別業〉云:「中歲頗好道,晚家南山陲。興來每獨往,勝事空自如。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。偶然值林叟,談笑無還期。」興之所至,他便獨自遊覽,這份快樂只有自己能心領神會,也不設定目標,只是隨興地走,不知不覺來到水源盡頭,本以為無路可行,乾脆坐下,卻又見雲起。可謂悠閒已極,也讓心靈舒卷成淡雲。

 

白居易詩云:「晚來天氣好,散步中門前。」詩人有私宅「履道園」,平日最愛在此園閒步,並自得其樂,如〈池上幽境〉:「幽境深誰知,老身閒獨步。行行何所愛,遇物自成趣。」多年後,園林和自身都有了變化,如〈感蘇州舊舫〉云:「畫梁朽折紅窗破,獨立池邊盡日看。守得蘇州船舫爛,此身爭合不衰殘?」昔日帶回的小舫,有蘇州的回憶,也有在園裡舟遊的點點滴滴,而今舟身磨損,由物而我,發出時光流逝的感嘆。

 

田園詩人韋應物〈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〉云:「懷君屬秋夜,散步詠涼天。空山松子落,幽人應未眠。」秋夜散步,想起了老友丘丹,遙想對方也想念我,所以一定還沒睡,眼前景與意中情巧妙結合,將自己與所懷之人緊緊相繫;據說丘丹收到此詩,也寫了一首詩回應,兩人雖在天涯,亦是咫尺。如果好友就住在附近呢?蘇軾立刻去找朋友,同在月色中漫步,並感慨:「何夜無月?何處無竹柏?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。」每個夜晚都有這樣的景致,只是很少人有此閒情罷了。

 

清代李漁的《閒情偶寄》,可稱得上是一部生活美學大全。其中〈頤養部行樂第一〉談及「行」的快樂,他認為即使是乘車騎馬者,也可以把走路當成一種樂趣,經過山明水秀之地、看見美麗的女子,或遇見戴著斗笠的朋友、揹著柴禾的隱士,不妨下馬與其互動,也藉此放慢步調。

 

看看誰最快
 

  • 步:慢行;相當我們所說的「散步」。
  • 行:比「步」略快,相當於今人正常的走路速度。
  • 趨:小碎步快速地走。
  • 走:邁大步快走。
  • 奔:快跑;為了急事而奔走,或有出逃之意。

走讀西方文學
 

散步的樂趣,中外皆然。例如作家海明威若找不到靈感,就會沿著河畔走上好一陣子,而詩人惠特曼在〈自我之歌〉寫道:「你可知沉思之樂?/發自那自由、孤獨的心,那柔軟、沉鬱的心?/你可知獨自散步之樂?雖有千斤壓頂,心仍傲然不屈之樂?/縱有禍患加身,依舊奮發不懈之樂?」正說明了散步能滌淨心思,幫助思考的優點。

 

英國浪漫時期詩人華茲華斯,生長於湖區,自幼便習慣沿湖漫步,上學前得先走五英里方能到校,在他一生中,還有無數次的散步和徒步旅程;在自然環境遭遇的晴、雨、風暴、山水美景,以及沿途相會的平凡人,都豐富了他的精神世界。他在〈我孤獨地漫遊,像一朵雲〉裡歌頌著大自然(節錄):「在山丘和谷地上飄蕩/忽然間我看見一群/金色的水仙花迎春開放/在樹蔭下,在湖水邊/迎著微風起舞翩翩/連綿不絕,如繁星燦爛/在銀河裡閃閃發光」。

 

有次他遇見了牧羊人邁可,便寫下〈邁可〉一詩:「你若離開馬路沿著那一灣/滾滾喧譁叫綠頭的山溪往上走/你就會看到一條很費你的腳力/陡峭的山徑;走著險峻的上坡路/立在你面前的是田園景致的山嶺/再加一把勁!你將看到環著那喧鬧溪水四周/綿延群山敞開了它們的胸懷/給自己所造的一片幽谷之境」。全詩描寫邁可一家的山居生活,清苦但心滿意足。此處所舉列的詩句,亦可解讀為生命之路-離開大家都走過的那條路,去險峻的道路上冒險,眼前自有一片遼闊天地,等著我們去探索。

 

作家梭羅認為散步需要有悠遊(saunter)的天分,並瞭解散步的藝術。他在故鄉的湖畔蓋了一座小木屋,並在此居住了兩年多,還將這段經歷寫成著名的《湖濱散記》,激勵了許多嚮往自然的讀者。書中寫道:「我在湖濱散步、沉思、寫作。鳥、魚兒和森林裡的小動物,都跟我一樣喜歡這個湖,我一點兒也不寂寞,湖濱永遠那麼寧靜,湖水永遠那麼清澈。華爾騰湖不會老,圈圈的漣漪,不曾留下一絲皺紋。」梭羅為散步訂下了三個要件:悠閒、自由和獨立,他持續散步,為的是保持心靈的幽靜,以及更從容地生活。

 

徐行哲學之道
 

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朋友常一邊散步、一邊討論,也在散步中創造了「愛智者」一詞,後來才漸漸演變為「哲學家」;其弟子亞里士多德甚至創建了「散步者」學院(也譯為「逍遙學派」),他的教學方法之一,就是讓學生在散步中感悟哲學。 康德每天在住家附近散步一小時,那是一條種滿小菩提樹的路,他去世後,這條路被命名為「哲學家之路」;同樣出身德國的黑格爾,也習慣在固定的路上邊散步邊思考。他們內省生命,在智慧的路上愈走愈遠,尼采甚至說:「只有在散步中獲得的想法才有價值。

 

擁有哲學家、政治理論家、文學家和音樂家等身分的盧梭,在智力上絕對屬於天才,但心理健康極度不佳。盧梭在人生的最後一段,完成了《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》,他坦率地自我剖析,並吐露了煩惱和缺陷;書中寫道:「這些孤獨靜思的時間,是每天我完全是自己,也是為我自己的唯一時間,沒有事物分散我的注意力,也沒有阻礙,這段時間我可真正稱為是意志力的自然流動。」只有在孤獨的漫步時光中,能讓盧梭獲得些許寧靜。

 

同樣深受心病折磨的哲學家齊克果,在給姪女的信中表示:「最重要的是,不要失去你走路的意願;每天我都會走入幸福健康的狀態,遠離每一種疾病。我最好的思考來自於走路,而且我知道,就算想法再沉重,走路都能使你擺脫它。

女遊之自由
 

早期女性較無「閒逛」的自由,約西元十九世紀末,才慢慢進入城市公領域,但也僅是女性專用餐廳、百貨公司等地。西元一九七二年,美國小說《超完美嬌妻》描述女主角瓊安展開新婚生活,卻發現郊區的所有人妻都只會打扮與做家事,且莫名地順從,最後因她到處拍照解悶,才發現了驚人祕密-所有妻子都被改造為機器人。其實,瓊安只是在郊區裡遊走,但和其他女性相較,已算是更為自由,而相機暗喻她掌握觀察和詮釋的能力,雖在女眾之中,亦不同於受束縛的女子。

 

當代女性生活有更大的變化,散步早成了平凡小事,如鍾怡雯〈散步晚點名〉裡寫著散步時喜歡東張西望,看看鄰人的日常生活,也為社區裡的小鳥、植物點名。而張惠菁和胡晴舫在他鄉、異國的遊歷,便是「瓊安的相機」,洞察「城市」與「塵世」變遷,既有女性私我經驗的折射,亦有宏觀之展望。正如蘿倫艾爾金《漫遊女子:大城小傳,踩踏都會空間的女性身姿》所言:「她是個心意已決的能幹個體,深深熟知城市的創造潛能,以及一趟美好的散步帶來的解放可能。

 

路有盡 道無窮
 

散步是一種生活態度,只要專注於當下,慢慢地走、自在地活。散步也是獨處的最佳時刻,散文大師梁實秋〈談散步〉說:「散步不需要伴侶,東望西望沒人管,快步慢步由你說,這不但是自由,而且只有在這種時候才特別容易領略到『前不見古人,後不見來者』那種『分段苦』的味道。天覆地載,孑然一身。」沿途和自我對話,最佳的創意和體悟,也許就在此時靈光乍現。邁開雙腳吧!一足是思辨,而另一足是體會,在閒散的步伐之間,欣賞人生的每一片風景。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