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題企畫】
生活散步
這個世界不缺少美,缺的是一對善於發現美的眼睛。
-法國雕塑家 奧古斯特‧羅丹
現代社會,每個人都為了生活、為了理想,忙忙碌碌,片刻不得閒。彷彿一慢下來就會脫隊落伍,深怕會被超越。其實,漫長的人生旅程,不可能永遠都在衝刺,也不可能永遠領先;太過緊繃的身心,就像是拉太久的彈簧,容易彈性疲乏。不妨偶爾放慢節奏,給自己一點時間,休息一下。散步,就是休息的好選擇。
什麼是「散步」?
散步和行走,看起來是相同的動作,都是利用自己的雙腿,進行空間移動的過程,但在意義上卻有很大的差異。行走通常帶有目的性,跟搭公車、開車、騎Ubike一樣,都是從甲地前往乙地的一種交通手段;散步則不然,它不帶有目的性,既不是去上班,也不是上課,不是要去餐廳吃飯、超商買日常用品,更不是急急忙忙趕往另一個地點。那麼,散步要怎麼開始?就從下個路口開始!
看到車水馬龍的街道、熙來攘往的人群,腳步也不由自主地跟著加快。有時,我們或許可以先別急著趕路,稍微放慢腳步,整理一下情緒,然後想一想:「我真的需要這麼趕嗎?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再問自己:「如果慢下來一點點,事情會有影響嗎?」如果答案也是否定的,請給自己十分鐘的時間,展開一場名為「散步」的小旅行吧!在下一個路口轉彎,走往一個全然陌生的方向。轉一個角度,就會發現在平凡無奇的風景中,也能找到不凡的美感。每條道路、每個巷弄,都有它獨特的魅力與故事,每個轉彎處,只要用心觀察,就會有驚喜。
用心旅行
散步,沒有目標,沒有時間限制,唯一的標準就是你。這是專屬於你的旅程,你的方向,你決定。所以散步時,請把心靜下來,聽聽自己想去哪。隨心所欲,任意漫遊,欣賞沿途景致,感受自己的生命,感受周遭環境的美,並從中獲得樂趣和喜悅。
散步時,請放下手機,關掉社群軟體,拔下耳機,然後用穩定且舒適的步調,慢慢向前走。注意自己的呼吸,感受空氣自鼻腔進入胸腔,又從胸腔排出鼻腔,氧氣和二氧化碳不斷循環,延續了我們的生命。
散步,不只用雙腿,也用眼睛。請抬頭仰望天空,今天是深藍色還是淺藍色?是晴天或陰天?感受得到太陽的溫度嗎?再把視線移到前方,有看見樹嗎?每一種樹都有不同的葉片、枝幹,即使都是綠色,如果仔細觀察,也可以發現各種不同的色階,有深淺不一的綠。再往前,看見花了嗎?如果有,請停下腳步,花點時間仔細觀察,就會發現每一朵花都不一樣,每一種花的結構,也繁複地令人驚歎。
散步時,經過身邊的人事物,你可曾察覺他們的特別之處?每一個人的服儀、姿態、表情,每一棟建築的高度、材質、顏色,都有自己的特殊樣貌。你可曾發現投射在街道上的陽光,分分秒秒都在變化,街景也因光影變化而有了動態。 如果我們能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小細節上,你會發現,即使是在車水馬龍的城市裡,也有許多美好事物,值得我們好好欣賞。
散步激發靈感
大家可能都有類似經驗:遇到難解的問題或事情,怎麼也想不透,結果去走一走或洗個手,忽然靈感就來了,問題也因此迎刃而解。這是為什麼呢?
因為久坐思考,肌肉和精神都緊張緊繃,反而會降低專注度;而散步能讓人心情放鬆、感受自由,靈感與創意便源源不絕。因此,古今中外許多具有創造力的文學家、藝術家和科學家,都非常喜歡散步。
人行道
在城市裡,為避免塵土泥濘,大多會鋪設行人步道,只是平時我們總是來去匆匆,不太會去注意路面的材質和花樣,如果仔細觀看,會發現由水泥、磚頭、石板、木板等各種材質鋪設的地面。有些具有防滑性,有些具透水性,有些透過不同石板交互排列,形成一種韻律的美感;拼貼規則也各有不同,有些拼成幾何圖形,有些呈不規則狀,有些則排列成特定字型或美麗花朵。
像是臺北市政府後門附近,有一片以紅、綠、黃三色組成的六角型地磚,還有以黃、藍兩色鋪設成扇形圖案,如波浪般充滿躍動感。走過路過,不多看兩眼,是不是真的太可惜了?
熱愛散步的歷史名人
生物學家達爾文:習慣在實驗室附近散步,那條小徑他稱為「思考之路」。
心理學家佛洛伊德:每天吃完晚餐,總會在維也納環城大道疾走。
音樂家貝多芬:常在維也納的森林漫步,且總會攜帶文具和五線譜。
科學家愛因斯坦:喜歡在河邊散步,想到什麼就拿出筆記寫下來。
文學家托爾斯泰:總在自家莊園散步,坐在長條木椅上沉思,尋找寫作靈感。
路燈
明亮的路燈,是城市的一大特色。日落時分,路燈便會亮起來,帶給我們照明與安全,直到太陽升起才會熄燈,完成它一個周期的任務。常見的路燈,是由一根柱子高高撐起,擴大它的照明範圍,同時又不會讓來往的人感到刺眼,這是經過巧思設計的結果,並非偶然;一般燈桿都是灰色圓柱,但如果你仔細看,每個地方也有不同的造型。
例如臺北市市民廣場,配合市府大樓結構,特別設計成方形;大度路底關渡橋前,是優美的水鳥造型,呼應自然特色;繁華的西門町街區,有的是紅色柱體,有的柱身本身就是發光源,非常具有現代感;中山堂入口的立燈,則是復古風格的銅製燈座,美得令人著迷。
植栽
散步途中,總能看見許多綠化植栽。如安全島,原本是一種交通設施,用來分隔行車路線,但一般也會在這裡種植各種植物,像是綠化草類、高度適中的矮籬型灌木:杜鵑花、七里香、仙丹花等,可減少對向車燈互相干擾。另外,也有夏天用來遮陽的喬木類:樟樹、菩提樹、臺灣欒樹、木棉樹、阿勃勒等。除了公共植栽之外,民眾種植的花草,在眾多「綠手指」的栽培下,也總是盛開怒放,令人驚豔;磚牆、石牆上攀爬的青苔、地衣,看似不起眼,實則姿態萬千,頗有可觀之處。
公共椅
街道上或公園裡的椅子,除了供行人休息外,同時也具備造景的功能。走累了,坐下來休息,也可以欣賞每一張椅子的不同。馬路邊、公車站旁設置簡單的鋁製椅,儘管貌不驚人,卻是相當實用,是腿痠行人的好朋友。公園裡則會出現優雅的石椅,坐起來還特別涼爽;木椅材質上最符合自然,有時也會因地制宜做成圓弧狀、波浪狀,增添視覺上的變化。走走坐坐,欣賞落葉飄飄,陽光自林蔭灑落,總是能讓散步更加有趣。
人孔蓋
印象中,道路上的人孔蓋都是一塊圓圓黑黑的鑄鐵,似乎毫無特色可言,但真是如此嗎?若用心觀察,會發現人孔蓋其實也是一種風景。在早期,人孔蓋確實多半為制式樣貌,以「市徽」或「單位(如臺電)」名稱為主。近年來開始以在地文化或風景特色為素材,將人孔蓋製作成精美的藝術品。因此,當您散步時,踏過人孔蓋,不妨仔細欣賞上面的圖案,或許會有意外的驚喜喔!
觀察筆記
散步時,可以把所見、所聞、所感都記錄下來。有的人習慣用寫的,那就帶個筆記本;有的人喜歡拍照,那就帶個相機,智慧型手機也是相當方便的選擇。如果你會畫畫,那不妨試著把一片葉子、一顆石頭畫下來。一日一日,點點滴滴,你會發現自己的觀察力愈來愈細膩。
用耳朵散步
聽覺是人類最原始的感官,也是我們認識環境的重要方式。一個地方有視覺的「風景」,就有聽覺的「聲景」。每個地方的聲景都不同,就像指紋一樣。你有多久不曾好好聆聽周遭的聲音了呢?散步時,不妨也試試,你能聽見多少聲音?它是悅耳舒適的,或是不嘈雜的?它是人造的,還是自然的?當我們張開耳朵聆聽時,你會發現有別於視覺以外的新世界。
用鼻子散步
「聞」,也是一種「覺知」的方式。氣味無所不在,隨著呼吸進入體內,喚起我們的嗅覺,在心底繪成一片地圖。我們可以閉眼不看,掩耳不聽,但不可能不呼吸。人類的嗅覺雖然不如動物靈敏,卻最容易引發感官的記憶。每座城市、每條巷弄,其實都有自己特有的味道。因此,當我們走到一個地方,試著聞聞看,它跟你熟悉的地方有什麼不同?
無論去哪散步,往什麼方向,想要走多久,最重要的,就是安全。因為,散步是放飛心靈的自我之旅,但最終總是要回家。結束後,請默默給自己一個掌聲,感謝自己的陪伴,陪自己走完這一段;感謝身體的成全;感謝眼睛、耳朵、鼻子等感官系統,讓我們能夠盡情體驗這世界;感謝自己尚存一顆好奇的心。有機會,再陪自己散散步吧。下次,還會遇到什麼有趣的人事物呢?衷心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