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1期

【良言妙語】

讓人生安然自得的三件事
勤學、良友、心胸豁達

孔子曰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

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

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

         -《論語‧學而》

這是《論語》全書的第一段話,簡明扼要地揭示了孔夫子思想的目標:一是學習、二是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、三是個人的修為。
 

學習知識 培養智慧
 

人從呱呱墜地開始,便開始學習如何生存、認識環境,這是每一種動物延續生命的本能。然而人類所想要學習的事物,不單是生活的技能。因為人類擁有高度的智慧、豐沛的情感及源源不斷的好奇心,所以能體會天地萬物的壯盛,進而想探尋其中的奧妙,如此主動積極的態度就是我們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差異。

 

因此,「學習」是一條沒有終點的道路,只要我們有意願,就能無止境地探究各領域的學識,並懷抱著這樣的心念與精神,不斷跨越體力與年齡的障礙,終其一生去發掘知識的寶庫。其次,除了知識以外,我們還必須學習待人處世的道理,因為這是維繫社會秩序與規範的基礎;有了倫理道德,人類才能擺脫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,創造出平安、和樂、幸福的生活。

好友相會 心靈相應
 

除了親人以外,朋友是非常重要的人際關係,其影響力不容小覷。所以孔夫子要我們結交「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」的益友,才能在品格、學識等方面相互砥礪,一起成長、精進,攜手共創圓滿的人生。

 

好友之間以心靈交會,無需天天見面、形影不離,也能同聲相應。若是久別重逢,好友自遠地造訪,彼此聊起共同的志趣,這種相知相契的暢快交流,真是人生一大樂事。

 

例如:東晉時,大書法家王羲之與謝安、孫綽等四十一位親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(在今浙江紹興)聚會,大家以文會友,彼此吟詠相和,共寫下三十七首詩。王羲之想將這些詩文編輯成冊,便趁興寫下一篇名傳千古的書帖-〈蘭亭集序〉。這篇書帖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無價瑰寶,更記錄了好友齊聚一堂,以藝文提升涵養的感召力,此等風雅韻事,真是絕妙的人間佳話。
 

精進修為 寵辱不驚
 

人生的運途起伏不定,有時風光如意,自然身旁會圍繞著許多人;但若是失意不順,可能別人就會忽視你的存在。然而,若是自己擁有真才實學,他人的看重與否,真的很重要嗎?若其他人不重視,難道自己的才能學識就一無可取了嗎?

 

所謂「天生我材必有用」,每個人都有其長處和優點,只要能適當發揮,都可以成為佼佼者。就像幼年因病失明、失聰的海倫凱勒,在老師安‧蘇利文的教導下,學會發音,開始能與他人溝通,日後憑藉自己的努力與勤奮,一路讀到哈佛大學畢業,成為改善身心障礙人士生活的教育家。她未因別人的質疑而否定自我,卻更加精進,突破生理上的缺陷,並造福其他有相同處境之人,這樣巨大的成就,又怎麼不令人敬重?

 

因此,別人的目光和評價,並不足以阻礙我們向前。只要能在學識、品德、涵養上持續進步,做有利於社會大眾的事,我們的生命自然有其意義和價值。

用心體悟

人生在世,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時時保持精進的心,因為無論是學業、事業、道業……或是做人處事,都需要不斷學習、調整,才能不斷提升自我。其次,在學習的道路上,若擁有同心同德之朋友,相互交流、勉勵,將善的心念和力量傳遞出去,感動周遭的人,一起促成社會的祥和。

 

不過,學養雖可以努力做到,別人會不會肯定,則無法操之在我。所以必須抱持一顆平常心,「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」,不因外在事物或評價的好壞,以及個人的利益得失,而感到快樂和悲傷,始終保持淡然恆定的心態,做好該做的事,我們就不會懷憂喪志,讓生命失去光彩。

 

表面上看,孔夫子說的是三件事,實際上是培養「無入而不自得」的人生態度,既能有積極進取的精神、和諧的人際關係,也能安然面對運途的起伏變化,這就是人生的大智慧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