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1期

【字裡行間】

樂天知命 隨順因緣

孔子曰:「不知命,無以為君子也;
不知禮,無以立也;不知言,無以知人也。」
                -《論語
堯曰》

這是《論語》的最後一段話,可說是孔夫子思想的總結:不理解命運的道理或本身的使命,那麼就無法成為一個君子;不懂得禮儀和規範,便無法在社會上立足;不明白語言的用意和內涵,也就無法辨別他人的是非善惡。

 

孔夫子以「知命」作為君子的養成要件,可知人必須理解自己的責任和使命,要盡力促成社會達到真善美的境界。然而,無論是命運起伏、環境變遷,乃至功名利祿,都不是個人就能掌控的,唯有抱持平常心,才不會鑽牛角尖,也不會怨天尤人。換言之,盡人事,努力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;聽天命,隨順因緣安排。如此便能安然自在地因應世間各種變化,得失皆無動於衷。

 

「知」、「命」二字皆見於甲骨文。「知」原本寫法較複雜,左邊是「示」、中間是「口」、右邊是「矢」,為會意字,但其涵義眾說紛紜。一種說法是「示」表示祖先牌位,「口」代表頌詞,「矢」意味正直,意思是向祖先報告事情的真相。另一種認為「示」是教導,「口」即說,「矢」指射箭,意思就是傳授射箭的經驗。其實無論是報告或傳授,都含有讓對方明白、瞭解之意,作為動詞。若當名詞,便是經由學習而得到事物之理,即知識。

 

最初「知」是學識,若能深入思考其中義理,並加以分析、判斷、創造、綜合,這就進入「智」的層次,因此甲骨文的「知」也有「智」的涵義。隨著文化演進,字義必須更分明,金文便衍生出另一字,在「知」的下方加了「甘」,意味「智」是比「知」更美好、美妙的狀態,於是「知」、「智」分化。後來,「知」省略了「示」,而「智」的「甘」被訛寫成「日」,即成今日字形。

 

「命」源自於「令」,也是一個字義分化後的衍生字。「令」是一個跪坐的人,上方可能是遮陽避雨的華蓋,也可能是一頂三角形的高帽子,表示此人身分較高,能指揮他人,所以意思是發布、宣達。由於指示別人做事是「口」說的,金文出現另行加上「口」的「命」,與「令」相近,但「命」較有上對下的強制意味。後來,由於君王的「命令」有主宰百姓生活、運途的作用,「命」便引申指生存的時間,即壽命;或指上天所給予的運道、氣數,即命運。「令」、「命」二字就分化了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