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1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代間學習 相伴慢老

懂得欣賞和學習,
才能獲得更多智慧與喜悅。
       -行天宮平安心語



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的統計資料,去年全國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為四百零九萬人,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七點六,預估到民國一一四年,老年人口將超過百分之二十,正式邁入「超高齡社會」。然而老年人口增加,出生率卻逐年降低,去年是每一千人中僅有六人是新生兒,遠遠低於全球平均的十六點八人。

 

統計數字的結果,顯示高齡化、少子化已然成為社會現況,隨之而來的,便是家庭成員的減少及生活型態的轉換,不同世代的相處方式也逐漸展開嶄新的面貌。

 

臺北市政府為了因應人口結構的改變,於去年十月在南港區成德國小成立「代間學習」基地,以「智慧樂齡、圓滿樂活」為核心理念,讓年長者和青少年、少年世代可以共同參與活動,譬如長輩教孩子包水餃,而孩子則教阿公、阿嬤怎麼使用三C產品,或是祖孫一起種蔬果……透過跨世代的互動,讓彼此融合、學習,相信這是社會未來發展的新趨勢。 然而,究竟什麼是「代間學習」呢?

跨越世代的隔閡
 

《禮記禮運》曾提到:「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。」孔夫子也曾說過自己的志向是「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」(《論語公冶長》)。可知在古人的理想中,讓每個世代都能安然自適,得到應有的照顧與關懷,並且可以發揮所長,這就是一個圓滿的社會了。

 

不過,隨著時代的演變,現在的人口結構、平均餘命均不同於已往,因此如何讓不同的世代在滿足食衣住行之基本需求外,還可以達成育樂階段的身平與心安,自然就是亟需重視的課題。

 

於是,對長者來說,除了基本的「老有所養」、「老有所終」之外,還希望能「老有所依」,即推動高齡者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;「老有所用」,即鼓勵高齡者可以貢獻所學,從事志工服務;「老有所鍾」,即促進高齡者勇於嘗試,體會不同已往的生命新經驗;「老有所承」,即促成高齡者與年輕世代共同學習,開創新的生涯發展。

 

至於對年輕世代來說,和長者一起學習新知,或相互交流生命經驗,不僅能讓長者重拾生活目標,而年輕世代透過接觸、瞭解、吸收長者的生命智慧,可以更快充實本身的學養和技能,這是除了陪伴、照顧之外,更積極的生命意義。

由此可知,「代間學習」(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)是指不同世代間在學習上的互動,即彼此經驗的溝通、互動、分享。其用意是促進不同年齡層間的互相學習與理解,並進一步達成世代融合的目標。類似的概念還有老幼共學、幼老共學、老少共學、老幼共托、幼老共生、老幼共融、世代共融、代間共融等。而「世代融合」其實也不僅限於高齡者與年少者,親子共學同樣屬於「代間學習」的範疇,因為能跨越世代間的藩籬,讓「代溝」消弭於無形,彼此支援、扶持,那麼每一個世代自然能身心平安

家庭樂學堂 親子共融
 

座落於忠義山的玄空圖書館北投分館(行天宮北投親子圖書館),因其風景優美,自然資源豐富,是一處兼具休閒、閱讀及學習的優質場所,尤其適合「代間學習」的發展。於是秉承行天宮倫理教化之精神,北投分館以品德教育為根基,自今年三月起開設「家庭樂學堂」(Lohas Family)活動,推廣「We Are Family」的家庭式概念,讓不同世代的家人可以共同學習,永保活力,達成人倫和諧、闔家和樂的願景。

 

目前擔任活動規畫的推廣組組長表示,家庭是每個人的生命起點,也是心靈與外界接觸的首站。而對父母來說,閱讀是培養孩子品德,以及增進知識的很好途徑。因此她觀察到,許多家長和祖父母會陪同孩子來圖書館,或是看書、或是參加講座,這都是很好的親子活動,喚起了她記憶中的親子情、祖孫樂。於是便想進一步結合行天宮五倫八德的理念,將圖書館作為跨世代學習的基地,實現「世代共融、家庭共學」的目標。

 

「共學」的意義有別於父母說故事給孩子聽,或者是師長教導學生,因為這都是單向學習,並非共同學習、互相學習。所以帶著孩子來到「家庭樂學堂」的父母,均會發現一件事:原來我不是「陪」孩子上課,而是「和」孩子一起參與活動。

 

推廣組組長提到,課程活動開始的前幾週,經常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狀況,例如:家長「送」孩子來上課,然後就在一旁滑手機;或是一個孩子上課,又帶了另兩個孩子「陪」著;又或者是兩個孩子各上不同的課,家長一下在這間教室、一下又在另一間;還有家長陪著上了一、兩次之後說:「可不可以讓孩子在這邊上課,然後我去看書,等結束了再過來接孩子?」

 

其實「代間學習」的核心理念就是「共同」,因為無論是長輩還是孩子,都不是「旁觀者」,而是「參與者」。由於一起學習,彼此可以交流情感、體會課程內容的難易度,親子更懂得如何溝通;並且一起完成同一件事,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深刻動人的生命經驗,親子關係自然也會更加親密。

 

而且「共同學習」對於親子來說都是嶄新的體驗,親子只要能共同參與,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。推廣組組長提到,在上「摺紙藝術」時,有堂課要做「立體嘴巴」,一位小男生不僅能靜下心來專注製作,最後不只做了嘴巴,甚至還發揮創意,剪出身體、尾巴,和母親一起黏成整隻恐龍,連媽媽都表示,沒想過母子倆竟能聯手製作出如此有趣的作品呢!

寓教於樂的影響力
 

在刻板印象中,「學習」就是在教室上課,但事實上,能「學習」的主題和對象無所不在,尤其環境教育的潛移默化力量更是無遠弗屆。古時孟母為了激勵孟子勤奮好學,曾因選擇環境而搬家三次,最終培養孟子成為儒學宗師。「孟母三遷」的故事說明了環境教育的重要性,而這樣的體驗也真真實實地出現在北投分館。

 

在北投分館的二樓文史走廊有「玄空師父區」、「五大志業區」、「修心理念區」,介紹行天宮的理念和宗旨,以及 玄空師父的道履足跡。其中,「修心理念區」的「修善心‧治惡心‧人平安」展示牆,設置《呂帝心經》「三十六心」轉動軸,一邊是代表不良心念的黑心(如「不孝心」),一邊是對治的紅心(如「老老心」),小朋友在課程之餘會轉動「三十六心」,當他們轉到黑心,知道這是不好的心性,轉過去紅心,又知道這是好的心性,無形中就建立了良善的道德觀。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