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1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嶄新科技 多元互動

科技是工具,如何運用得宜?全操在我們自己手中。
 

古人說:「開卷有益。」在過去,人類透過竹簡、布帛和書冊,來汲取前人所留下的智慧結晶,理解世界構成的原理。開卷,即是閱讀的意思。二十世紀之後,科技日新月異,能夠傳遞知識的方式,不再僅限於書冊。

 

近年,在網路化、數位化、智慧化的趨勢下,筆電、手機、平板甚至穿戴裝置成為通訊的主流,若能善加運用,其所帶來的便利性、多元性和互動性,更能使我們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何時何地都可以學習。

掌中圖書館
 

「手機裡的程式軟體,都只是拿來玩遊戲,娛樂用的。」這是一般人對智慧行動裝置的刻板印象,但其實如果應用得宜,它也可以是即時資料庫,無論是用來閱讀書籍、進修學習、規畫時間甚至促進健康,都能有許多幫助。

 

請問芳名?

明杉是個大學新鮮人,在同學的邀約下,他們到附近的登山步道健行。傍晚,明杉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宿舍,室友阿偉見他回來,便問:「狀況如何?有看見什麼好玩的嗎?」

 

「很累!」明杉背包一扔,癱倒在床上,喘了幾口氣才說:「我……看見很多美麗的樹木、花朵,聽見很多鳥叫聲,可惜我一個都認不出來,也叫不出名字……」

 

「你的手機可以下載應用程式嗎?」

 

「為什麼這麼問?」

 

「你可以下載『植物辨識』和『鳥類辨識』,這樣子以後看到不認識的花草樹木、鳥類,都可以透過拍照直接查詢。」

 

「我看看……真的有這種軟體,而且是免費!謝謝你,下次跟同學登山健行,我一定會試試看。我一直以為手機只是拿來打電話、看社群軟體跟玩遊戲的呢!對了,你怎麼知道這種軟體?」

 

阿偉說:「喔,我高中是登山社社長,所以略懂略懂。」

 

一個月後,某天傍晚,明杉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到宿舍,放下登山背包後,對阿偉說:「謝謝你推薦的軟體,我今天跟同學走了天母古道,一路上植物有筆筒樹、金海沙、伏石蕨、構樹、相思樹、破布子;鳥類有紅嘴黑鵯、白頭翁、綠繡眼、大冠鷲……以前都不曾留心注意,透過這幾次觀察才發現,原來臺灣山區這麼美,有這麼多植物、鳥類可以欣賞!」

 

「就是啊,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環境啊。」

 

「沒錯!」明杉握著拳:「下次我要挑戰更難的步道,看更多美麗的景色!」

聽聲認「歌」

趁著連假,明杉跟父母回彰化老家。車子停在三合院口,遠遠就看見表妹允恩,和大嬸婆坐在涼亭下。


「大嬸婆午安,我回來了!允恩,好久不見。」


「表哥,你終於來了,快來幫我!」


「咦?什麼事呢?」


允恩說:「我在跟大嬸婆玩猜歌啦。」


「猜歌?」

「呵呵……」見允恩討救兵,大嬸婆合不攏嘴,發出好像耶誕老公公的笑聲。

允恩說:「對啊,大嬸婆說只要猜出她唱什麼歌,就教我做土窯、烤地瓜。」

「烤地瓜?我也要吃!」

「先猜到才可以喔~」說完,大嬸婆就唱起了一首閩南語歌。 明杉只能確定,這是一首旋律很優美的老歌,好像有點耳熟,但他從來不知道歌名。急中生智,他拿起手機,不知道輸入什麼。幾分鐘後,他把手機放在大嬸婆面前,說:「請您再唱一次。」

大嬸婆又唱了一次。 明杉拿回手機,看了一眼興奮地說:「我知道了,是〈雨夜花〉!對不對?」

大嬸婆拍拍手:「答對了!」 允恩說:「表哥你好棒!你怎麼知道的?」

明杉嘿嘿一笑:「剛剛想起曾聽同學說過,有一種可以辨認歌曲的應用程式,只要哼一段旋律,就可以幫你確認歌名,所以就趕快下載來試試看,沒想到真的成功了!大嬸婆,我要烤番薯!」

大嬸婆說:「好了好了,那就來田裡幫我翻土吧!」

明杉跟允恩高興地跳起來,把鞋子丟在涼亭,拿著農具往田裡跑去。


線上教室,玩中學習

叩叩叩。房門打開,阿公走進孫子阿源的書房。

「阿源,媽媽不是說你在上課嗎?怎麼看你還在家玩線上遊戲呢?」

阿源取下一只耳機說:「阿公~我真的在上課啊,您看,老師正在開直播,教我們怎麼使用繪圖軟體呢。」他指向電腦螢幕右上方的分隔視窗,老師正努力講解。

「這麼方便?」阿公摸摸頭:「以前我們到學校上課,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耶。咦?螢幕左邊那個,像是一座島的東西,也是上課的教材嗎?」

「這是線上作業,叫做互動教學遊戲。」

阿公皺起眉頭,看起來不甚理解。

阿源解釋說:「阿公你看。這座島的每一個方塊,都是一道數學題,只要能解開,就能獲得分數。獲得分數,就能再擴充島嶼的範圍,這就是我學期獲得的總分。老師也會透過島嶼的大小,來檢視我們的學習成果。」

阿公恍然大悟地說:「喔~時代真的不一樣囉。」

阿源說:「線上學習雖然很方便,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但大家還是期待能回到學校。說到底,大家還是比較習慣面對面,跟人互動交流的感覺吧。」

阿公說:「就是啊。」

阿源問:「對了,阿公,你有什麼事嗎?忽然跑進來。」

「喔,差點忘了我來幹嘛。」阿公拿起自己平板:「我想看行天宮問心書院的直播講座,但不知道怎麼用……好像進不去。你是年輕人,對電腦比較熟,所以想問你看看。」

「我看看喔……喔,阿公,你已經進去了,只不過直播還沒開始,要今天晚上七點。到時再連進這個網站,就可以看得到了!」

「原來如此,謝謝你啊,阿源。」

「不客氣,阿公,那我繼續上課囉。」

科技,來自人性
 

科技日新月異,過去只出現在科幻小說中的情節,如VR、AR、AI等,如今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有些人對於這樣的轉變感到憂心忡忡,但其實只要能善用這些工具,它就會是我們生活的好幫手。

沉浸式科技
沉浸式科技包含虛擬實境(VR)和擴增實境(AR)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簡單來說,VR就是打造一個數位虛擬世界,透過穿戴裝置,讓使用者進入體驗。AR則是以現實環境為基礎,透過影像、視覺和聲音,讓使用者可以更投入在與周遭環境的互動,像是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,一進門就有AR互動遊戲,孩子往往在此奔跑、追星,樂此不疲。沉浸式科技目前已逐漸廣泛應用在教育與健康領域,包括教育、訓練、診斷及銀髮族健康。

家中的長輩,有些長年操勞,因而體能下降、肌力退縮;有的因病臥床,無法任意移動。即使心生嚮往,卻也無法像青春往日那般,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。只能望著房間唯一的那扇窗,想像自己迎風高歌的模樣。過去或許如此,但如今在沉浸式科技的幫助下,就能突破空間限制,讓天涯近在咫尺。目前許多博物館紛紛打造虛擬空間,利用VR穿戴裝置,不用出國,在家就能彷彿走進博物館,長者們可以不受限的在虛擬世界裡到處旅遊,利用遊戲互動充實銀髮族的生活,實現未竟的夢想。

沉浸式科技也被應用於治療和輔助,成為陪伴長者的好工具。像是由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所開發的VR園藝治療課程,利用穿戴裝置,長輩就可以在虛擬實境中栽種植物,翻土、播種、除蟲……讓不便於行或無法出門的長輩,在家也可以獲得園藝的樂趣。國外機構開發「午茶時間」、「七十二杯」等VR互動遊戲,以如何泡出一杯英式下午茶為主題,用不可或缺的元素如:茶杯、水、茶包、糖、牛奶,如何泡出一杯好茶、好咖啡,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!讓長輩在VR世界中手腦並用,從製作當中獲得樂趣,進而降低失智症發生的機率。

另外,由歐洲醫療技術團隊的「魔術桌」,則是透過AR的方式,將影像由上往下投射在桌面上,遊戲主題貼近生活,比如打球,抓魚,園藝等等。玩家沒有上限人數。這一類的遊戲,提供失智症患者很好的交流方式,同時也用娛樂的方式訓練腦力與活動力。

人工智能與生活

二○一六年,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圍棋程式「Alpha Go」連續擊敗來自中國、韓國的棋王,引發全世界注目,人工智能(AI)時代正式來臨。近年來,在不斷研發改進之下,人工智能也逐漸進入實用階段,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。不但開始出現車輛「自動代駕」,連文字、圖像、程式、影音,只要下一個指令,就可以驅動人工智能,替我們完成許多複雜的工作。

有些人對此感到憂心忡忡:「這些活動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,如果被人工智能取代了,人類該怎麼辦?該何去何從?」其實,十九世紀照相機剛被發明的時候,人類也曾有這樣的憂慮。如果照片可以還原真實景色,還需要繪畫嗎?而歷史也證明,繪畫並沒有被攝影所取代,都是一種藝術形式,也各自精采。

其實,無論是智慧裝置、沉浸式科技或人工智能,儘管它們非常強大,都無法真正取代人類的心靈;如果我們能夠活用,它們就會是我們最好的夥伴,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,讓未來更美好。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