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0期

【餘音繞梁】

韋瓦第與《四季協奏曲》

韋瓦第(Antonio Lucio Vivaldi,一六七八-一七四一)是出生於義大利的音樂家,一生創作量驚人,不但有許多歌劇、奏鳴曲、室內樂和宗教音樂,更以「協奏曲」聞名於世,一生總共寫出五百多首協奏曲,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《四季協奏曲》。韋瓦第雖然是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,但他的音樂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。

「斜槓」紅髮神父
 

韋瓦第自幼學習小提琴,雖然很有天分,但他的家人認為與其做一個四處漂泊的音樂家,不如在教會工作比較穩定,因此他被送到神學院,接受神職人員訓練,後來被任命為神父,在教會替民眾講道、主持彌撒。

 

成為神父的韋瓦第,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天賦和夢想,在工作之餘不斷研究音樂跟創作。據說有一次,他太投入創作,整個腦袋裡都是音符,忽然靈光乍現,高興大叫一聲,當時他正在教會主持望彌撒,在場信眾都嚇得跳了起來。還有一次,他又在主持彌撒時忽然有了靈感,他竟趁大家閉眼祈禱時偷偷離開祭壇,快速寫下草稿後,又悄悄回來繼續主持。

 

後來,他因病體衰弱,體力不支,無法再擔任神職,便離開了教會,但大家還是習慣稱他神父;由於髮色赭紅,所以大家都稱他「紅髮神父」。在親友引薦下,他到威尼斯一間育幼院擔任教師。在這裡,他的專長終於得以發揮。

 

韋瓦第為了讓這些孩子習得一技之長,獲得自立的機會,便教他們演奏樂器,並組成樂團,帶他們到各地巡迴表演。在韋瓦第的領導下,這支由孤兒組成的樂團,很快就造成轟動,從王公貴族到市井小民,專程來威尼斯欣賞他們表演,這也讓韋瓦第的音樂事業逐漸走上高峰。

「聽」出一片風景
 

《四季協奏曲》由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個部分所組成,最特別的是,每個樂章都有一首短詩,提示樂曲所表達的內容。例如:《春》-「春臨大地,眾鳥歡唱,和風吹拂,溪流低語。天空很快被黑幕遮蔽,雷鳴和閃電宣示暴風雨的前奏;風雨過境,鳥兒又飛了回來,再度奏起和諧樂章……」

 

韋瓦第用音樂來表現大自然美景,運用許多特別的技巧,讓觀眾用「聽覺」來感受四季不同的變化,富含巧思:小提琴用顫音模仿鳥兒生氣蓬勃地歡唱;利用對位來表達鳥聲此起彼落的熱鬧景象;低音提琴呈現長音,製造穩定踏實的聽感,有時也刻意模仿風聲、笛聲,令人彷彿置身鄉野田園;高低音交錯,表達「雷鳴」和「閃電」;風雨過後,鳥兒再度歡唱,繁花盛開,點綴美麗春色。

 

《四季協奏曲》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:藝術存在的目的,不再只是彰顯「上帝」。韋瓦第歌詠自然之美,帶著這群孩子走出城鎮,進入鄉間,將美妙的旋律獻給每一個聽眾。這種「以人為本」的風氣,成為巴洛克時代的一大特色,也成為日後浪漫主義、自然主義的先聲。

協奏曲

一個獨奏樂器加上一組管弦樂隊所共同演奏的樂曲,大部分是由小提琴擔任獨奏樂器,以「快-慢-快」三個樂章的形式進行;既能充分展現獨奏者的技巧,又能發揮管弦樂隊的功能,因而深受作曲家的青睞,也成為日後大型交響樂的雛形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