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29期

【良言妙語】

如何擇友
益友損友 天差地別

孔子曰:「益者三友,損者三友。
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,益矣。
友便辟、友善柔、友便佞,損矣。」
          
 -《論語‧季氏》

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,朋友可說是最廣泛的人際關係了。自童年開始,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結交一些朋友,從學校的同窗、職場的同事,到各種場合、社群所認識的人,都可能成為朋友。有些朋友陪伴我們走過一段歲月,然後各自朝向不同的目標前行;而有些朋友會成為一輩子的至交,雖然與我們沒有血緣之親,但其影響力有時更甚於親人。
 

人生的好伙伴
 

從古至今,在許多典籍中都會提到「朋友」的重要性,例如《禮記學記》提到:「獨學而無友,則孤陋而寡聞。」一個人學習時如果沒有朋友可以相互切磋、琢磨,那麼所求得的知識將有所局限,不夠寬廣。而《論語顏淵》更進一步說:「君子以文會友,以友輔仁。」與人相交,若是彼此擁有相同的興趣及愛好,自然可以成為好朋友,相伴扶持,並且為未來創造出無限的可能。

 

那麼,既然朋友如此重要,我們又應如何選擇朋友,為彼此創造出良善美好的緣分呢?孔夫子針對此點,特別提出了簡易的擇友準則:對自己待人處世有助益的朋友,可歸納成「正直無私、真誠守信、見識淵博」三大類;而對自己有害無益的朋友,他們的行為模式也能總結成「阿諛奉承、獻媚誘惑、花言巧語」三大類。

 

因此,結交益友,可在品格、學識等方面相互砥礪,改過遷善,雙方都能精進,共同造就圓滿、精彩的人生;結交損友,彼此只會說好聽的話,讓對方沾沾自喜,至於缺點則視而不見,長久下來,日漸沈淪卻不自知,人生也就難以向上提升了。

得一摯友 吾願足矣
 

在歷史上,朋友之間重情重義而令人稱頌的事蹟相當多,例如:春秋時齊國的管夷吾(字仲)與鮑叔牙,二人無論困頓或顯赫,而其情誼卻未曾改變。鮑叔牙始終支持管夷吾,成就了對方一生的功業;而管夷吾身居高位後,也時時感恩鮑叔牙,不忘告訴他人:「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鮑子也。」兩人相知相惜,實為千古佳話。

 

又如:春秋時楚國人伯牙善於彈琴,而好友鍾子期則善於聽琴。當伯牙彈琴時想到高山,鍾子期便覺得壯盛如巍峨的泰山;當伯牙的意念在流水時,鍾子期又感到洋洋灑灑有如江河。後來鍾子期過世,伯牙就從此不再彈琴,因為知音已逝,又有誰能像鍾子期一樣理解他的音樂呢?

 

再如東漢末年, 關聖帝君與劉先主備、張桓侯飛三人萍水相逢,難得在亂世中有志一同,於是相約在張桓侯家莊園後方的桃花林中義結金蘭,並對天發誓:要救困扶危,上報國家、下安百姓,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」。此後, 關聖帝君始終追隨兄長劉先主,與張桓侯同心協力,為興復漢室而赴湯蹈火,在所不惜。其忠肝義膽的德行,讓無數後人敬仰。

 

千百年來,他們的故事已成為人間友誼的典範,而之所以能如此,就是因為彼此都是對方的益友,於是共同成就出生命的光芒,留名史冊。「朋友」在我們的生命中可以發揮這麼大的作用,因此成為儒家五倫之一,也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珍貴情誼。

用心體悟

俗話說:「朋友易得,知己難尋。」在人生旅途中能遇到志趣相投的伙伴,這是何等不容易的事,更何況是彼此可以砥礪志行,進而同甘共苦的患難之交呢?

 

其實,朋友能相挺如此,最重要的關鍵就是「情」與「義」。有「情」,才能顧及對方的處境,而為其設想;有「義」,才能從正直與誠信的立場出發,不做危害他人之事。「義」乃是益友或損友的最大區別,所以孔夫子說:「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。」益友以「義」相交,而損友以「利」結合。當損友之間沒有利益可圖,自然原有的交情頓時煙消雲散,一切化為烏有。

 

由此可知,在選擇朋友時,一定要用心考量:有益友相伴,人生可以發光發熱;誤交損友,運途難以坦蕩。其間差異,不可不慎乎!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