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29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神聖空間 宮廟之美

關聖帝君在三國時代本來是人,但是心存做神的道德,舉止正經、事事公平,上天藉著曹操、孫權的手來考驗關聖帝君的人道八德-「孝、弟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」, 關聖帝君人在曹營,心意不變,如今萬代香火,受我們敬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-《玄空師父開示錄‧第四十九講》

 

行天宮三宮乃 玄空師父苦心孤詣的構思,花費十二年時間建設完成的聖廟:台北本宮位於市區,在喧囂的車水馬龍中,散發出寧謐祥和氛圍;而北投分宮與行修宮(三峽分宮)依山而建,擁有絕佳的自然勝景。

 

以形式而言,行天宮三宮屬於閩南式燕尾翹脊的建築,其特色在於採用鋼筋水泥的建材,創造出類似傳統寺廟木造建築的品味。三宮主體建築的外牆均貼上具有傳統色彩的紅鋼磚,以突顯 關聖帝君「赤面如赤心」的神格。主體建築的正面,包括前殿及左、右山門,是由十二根柱子所構成的大廟格局,又稱「十一開間」,即前殿五開間,左、右山門各三開間,景觀壯麗宏偉。而屋宇開闊軒敞,格局舒坦大方,比例均衡優美,特別是屋脊的曲線,弧度適中,在天際中略見昂揚,透露著空靈的秀逸之氣。

赫赫巖巖的台北本宮
 

台北本宮座落於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,當信眾來到這裡,首先會注意到廟埕圍牆左、右兩側,各四十五度角之處所開設的「巽門」(民權東路二段一一三巷口)及「坤門」(松江路與民權東路交會處),這是進出廟宇的通道。而在巽門、坤門的上方,分別有「赫赫」及「巖巖」兩橫額。「赫」是「顯明、盛大」的樣子,「巖」則形容「巍峨、高峻」,傳達出 關聖帝君靈驗顯赫、神威高不可測之義。

 

穿過巽門、坤門,便來到寬敞的廟埕。站在廟埕,面對主體建築,可看到前殿和左、右山門。此時可將自己的方向稍加變換,因為廟宇的左右方位是以神明面向之處為基準,如以本宮為例,正前方橫向馬路為民權東路,而右側則是松江路。

 

前殿五門端嚴

前殿五開間,自中間向兩旁,分別為明間、左右次間、左右梢間,以門釘、門枕石等配件,分別其尊卑的次第關係。明間最尊貴,是五開間中最寬者,又稱為「當心間」或「中門」,是神聖的通道,唯有在迎神和接待國家元首時才會開啟。雙扇門板上安設有一百零八顆門釘,赤紅色的門板、明黃色的門釘,與淺灰色的斬石門框、深灰色的觀音石牆堵,構成一種既對比又調和的美感。門框前有一對鎮門獸,是象徵祥瑞的仁獸麒麟。左牆堵也有一幅淺線雕麒麟,與右牆堵的鳳凰相互呼應。在外側左、右山牆墀(ㄔˊ)頭上,同樣也裝置了一對小麒麟,其下分別橫書「浩然」和「正氣」,代表行天宮所極力顯揚的生命情操。

 

前殿兩旁的左、右山門,是信眾進入本宮主體建築的主要進出口,左山門(龍門)面對民權東路、右山門(虎門)靠近松江路與民權東路口。一般出入宮廟的禮數是從左山門進、由右山門出,如此出入有序,動線才會順暢。

 

主體建築格局

當我們穿過左山門,進入主體建築內部,便來到敬拜神明之處。主體建築呈口字形,為兩進雙護龍式:第一進即為前殿和左、右山門;第二進則是正殿和左、右過水廊。兩進以左、右護龍相互聯絡,左護龍為宣講室、右護龍為事務所。事務所是許多信眾報名參加祈安大法會、祭解,以及解籤、各種疑惑獲得解答的地方,而宣講室是宣講和「信眾感恩見證」的場所。

 

正殿是恭奉神明寶像的聖域,執事師兄在此誦經,進行祭解科儀,為信眾祈福。左梢間內懸掛大鐘,右梢間懸掛大鼓。每天的清晨四時,執事師兄先敲響三鐘聲,再開啟宮門,展開一天的濟世服務。

 

由前殿、正殿和左、右護龍所圍成的內埕,蓋有木造的拜亭,這是信眾敬拜、收驚及聆聽宣講的地方。從早到晚,都可見到許多信眾來此,祈求神明的護佑,以獲得身心的平安;並且在祥和清淨的氛圍之中,修得福慧,圓滿人生。

忠義千秋的北投分宮
 

北投分宮座落於臺北市北投區的忠義山下,面對關渡平原,視野相當遼闊。從階梯拾級而上,即可見雄偉的廟宇建築。

 

在行天宮三宮中,北投分宮是唯一的三進雙護龍式建築,呈回字形。三進分別為前殿、玉皇殿及後殿;左護龍設有事務所、三元殿、鐘樓;右護龍則有宣講室及鼓樓。主體建築外的左側建有崇德堂,奉祀空真子師父、玄空師父;右側建有福德宮,奉祀福德正神和山神。

 

北投分宮主體建築的形制與台北本宮相仿,比較特殊之處在於玉皇殿及鐘鼓樓。玉皇殿格局比照孔廟大成殿,地基特別架高,以突顯玉皇上帝崇高的神格。屋簷下四面環繞的迴廊,稱為「走馬廊」,前方凸出的露天平臺則稱為「丹墀」。

 

丹墀正前方下接地坪處,有一斜坡稱作「御路」,寓有神聖、尊貴的通道之意;因雕有雲龍,故又稱為「龍陞」,源自古代皇宮的階梯。古時皇帝出入大多乘坐轎子,於是中間階梯做成斜坡,以便轎子通過,而左、右兩側階梯,則讓轎夫行走。

 

玉皇殿的屋頂是三宮中唯一的「歇山重簷頂」,象徵玉皇上帝尊貴的神格。所謂「歇山頂」,即從屋頂正脊兩端到屋簷邊,猶如書法運筆的歇息頓挫,其間有所轉折,再分出垂脊和戧(ㄑㄧㄤˋ)脊;又因為由一正脊、四垂脊和四戧脊所組成,通常也稱作「九脊頂」。如果在外觀上,整體構造看似有雙層屋簷,則稱「重簷」。

 

北投分宮左護龍的鐘樓與右護龍的鼓樓,是行使晨鐘暮鼓之處,寓含惕勵、警覺之意,並鼓勵信眾把握時間修心養性。屋簷為三重簷六角形,上簷呈轎頂式,簷頂綴以祥獸麒麟,翼角起翹昂揚呈捲草狀,非常優美。

清淨靈秀的行修宮
 

座落於新北市三峽區白雞山腰的行修宮(三峽分宮),建在海拔約兩百二十三公尺的臺地上,在群山環翠的映襯下,顯得格外典雅恢宏。

 

三峽分宮的形制與台北本宮相同,均為口字形的兩進雙護龍式建築。較大的不同處是左護龍為事務所,而右護龍為宣講室,與本宮恰好相反。而主體建築的前殿、正殿屋簷形式也與其他兩宮一樣,均為「斷簷升庵頂」(北投分宮玉皇殿則為「歇山重簷頂」)。所謂「斷簷升庵頂」,是將正脊中央部分抬高,與兩側屋坡斷開,造成明間和次間的屋簷,高於梢間屋簷,以傳達尊卑、主從的次第關係。

 

三峽分宮的左、右山門屋頂為「三川脊式」,屋脊中央部分稍抬高一些,抬高處延伸出垂脊,使中央與兩側仍相連而未斷,形成中高旁低的形式。此「三川脊式」屋簷,也同樣見於台北本宮和北投分宮的左、右山門。

 

觀看三峽分宮前殿的建築形制,再襯之以廟後滿山的蒼翠,雄渾天成,超然卓群,是一修道進德的絕佳之處。主體建築後方的園區步道,讓信眾能親近自然、沈靜心靈。沿著廟庭左右兩側的階梯往上走,各有一座半球形的涼棚,九重葛及金葉黃槐爬藤籠罩其上,滿是綠意。其中右側的涼棚構架,是以海山二坑廢坑後所留下的五公分寬輕便鐵軌搭建而成,鋪陳出海山二坑與三峽分宮的特殊因緣,站在棚下,不禁感受到前人一步一腳印、開山闢林的艱苦歷程。

 

順著步道繼續往上走,沿途有朱槿、木槿、珊瑚刺桐等花木,多年來由執事師兄陸續栽種。站在此處,回首眺望,鳥瞰整座三峽分宮,氣象萬千,能讓心胸舒暢,更顯現出當年 玄空師父選擇此地作為清靜道場的高瞻遠矚。
 

莊嚴聖廟 藝術殿堂
 

行天宮三宮除了擁有優雅、開闊的格局外,在宮內四處可見,結合文史、書法、繪畫、雕刻之美的楹聯、碑誌、壁畫、彩繪等,更進一步豐富了建築的意義和內涵,同時發揮無言的教化功能。

 

走一趟三宮,不只能向神明祈求平安幸福,還可在誦經聲中聆賞精緻的藝術作品,以體會 玄空師父宏揚聖教,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的偉大胸懷。如此結合宗教與文化的華美殿堂,讓每一位信眾均能沐浴在神聖的氛圍中,而獲得心靈的啟發與淨化。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