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29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宜居共生 百變建物

生活就是建築,建築是生活的鏡子。
        
-建築大師 貝聿銘

 

建築,又稱「建築物」,主要指容納人類活動、供人們生活的空間或構造物。根據「建築法」,建築的定義為「定著於土地上或地面下具有頂蓋、梁柱或牆壁,供個人或公眾使用之構造物」,偏向專指房屋;而在一般口語中,當我們談及建築或人造建物時,通常也包括了橋梁、堤壩、高塔、防禦工事、巨型雕像等。

 

住宅,替我們遮風擋雨;生病了,要到醫院就診;寺廟、教堂,是人們的精神歸宿;想欣賞藝文作品,就走進圖書館、美術館、歌劇院……為了滿足日常生活所需,各式各樣的建築應運而生,因此,建築也反映了人類真實的生活樣貌。

 

從古至今,人類持續創造出不計其數的建築物,遍布世界各地。不同的時代與文明均有代表性的建築,具備獨特的美學風格、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;隨著文明發展,現今更有許多建築,不僅適合人類居住、生活,也能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。接下來,就讓我們一起探訪教人目不暇給的百變建物吧!

早期地中海地區的七大奇蹟
 

廣闊的世界中,有著豐富多元的無數事物,約在西元前二、三世紀,有人選出世上最具代表的七個事物,稱為「世界七大奇蹟」,意指當時地中海地區七處宏偉的人造景觀,分別是:古夫金字塔、巴比倫空中花園、奧林匹亞宙斯神像、阿提蜜絲神殿、摩索拉斯王陵墓、羅得島太陽神銅像、亞歷山大燈塔。

 

可惜的是,七大奇蹟中的其中六個,已因地震、火災等因素而毀壞、消逝,僅剩古夫金字塔保存至今。

 

屹立不搖-埃及的古夫金字塔
 

在埃及開羅西南方的吉薩,有一片「吉薩金字塔群」,主要由古夫金字塔﹑卡夫拉金字塔﹑孟卡拉金字塔所組成,旁邊還有著名的獅身人面像。 古夫金字塔又稱「吉薩大金字塔」,為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-古夫的金字塔,在吉薩金字塔群,以及目前已知的所有埃及金字塔當中,都是最古老也最大的一座。

 

史上最大的石造建築

外觀上,古夫金字塔為底面四方形、側面三角形的角錐塔。主要建材是兩百多萬塊大小不等的石灰岩巨石,石塊重量約在一點五至五十噸之間,塔的總重量約六百八十多萬噸。關於建造工法,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或假設,一般推測是由大批工匠,將石塊沿著金字塔內部的螺旋通道往上運送,逐層堆砌而成。

 

塔高原為一百四十多公尺,因年久風化,頂端剝落約十公尺,現高一百三十多公尺,相當於現代的四十層大廈高,建成後長達三千多年,一直是地球上最高的建築物。

 

要造就體積如此龐大、造型如此完美的建物,當然是艱難萬分的,推估古夫金字塔需由超過十萬名工匠,歷時二、三十年辛苦建造,工程極為浩大,約於西元前兩千五百年完成。

 

經過四千五百多年的歲月洗禮,古夫金字塔始終屹立不搖,至今仍為歷史上最大的石造建築,此等巧奪天工的工藝傑作,著實令人讚歎不已!

現今的世界代表建築
 

受到「世界七大奇蹟」的說法影響,再加上早期的七大奇蹟多半不復存在,並且持續有新的重要建物如雨後春筍般林立,因此在不同的時代、地域,都有人提出新的奇蹟名單。

 

最近的一次是在二○○七年,透過網路與電話投票,全球各地的人們選出了「世界新七大奇蹟」,分別是:義大利的羅馬競技場、中國的長城、約旦的佩特拉(一座古城)、巴西的救世基督像、祕魯的馬丘比丘(印加帝國的城市遺蹟)、墨西哥的奇琴伊察(馬雅文明的考古遺址)、印度的泰姬瑪哈陵,並將吉薩金字塔群奉為「榮譽奇蹟」,可作為我們認識世界代表建築的參考。

 

此外,諸如中國的大報恩寺琉璃塔、英國的巨石陣、希臘的雅典衛城(古代建築遺跡,最著名的是帕德嫩神廟)、法國的艾菲爾鐵塔、德國的新天鵝城堡、澳洲的雪梨歌劇院、土耳其的阿亞索菲亞(舊稱「聖索菲亞大教堂」)、柬埔寨的吳哥窟(神廟建築群)、日本的清水寺等,亦為許多人心目中的奇蹟建物。

 

綿延不絕-中國的長城
 

談及世界代表建築,一定少不了中國的長城。 長城,又稱「萬里長城」,是中國古代修築的防禦工事,主體為堅固聳峙、綿延不絕的高牆,並結合了大量的敵樓(用來瞭望敵人的樓臺)、壕塹(戰地所挖掘之壕溝)、烽火臺(用來點燃煙火以示警的建築物)等軍事設施,橫亙在中國北方崇山峻嶺的頂端,以歷史悠久、景色壯闊著稱於世。

 

世上最長的人造建築

春秋戰國時代,列國爭霸,為了互相防守,各自修築長城,但長度均較短。後來秦國統一天下,秦始皇連接和修繕長城,藉以抵擋匈奴的侵擾,始有萬里長城之稱,自此以降,長城就擔負起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重任。

 

現存的長城多為明代所修建,西起甘肅嘉峪關,東至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,橫跨了甘肅、寧夏、陝西、山西、內蒙古、河北、遼寧等地,沿線險要或交通要衝都設有關口,例如山海關、居庸關、娘子關等,遺存總長度超過兩萬一千公里,堪稱中國古代最雄偉的軍事建築工程,亦為世界上最長的人造建築。

環保永續的綠建築
 

到了二十世紀末,有鑑於地球環境面臨高溫、酸雨、臭氧層破洞等空前危機,一九九二年的「地球高峰會」(又稱「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」),史無前例地聚集了一百七十多個國家的元首或代表,共同商討對策,也喚醒了建築界的環保意識,促使「綠建築」蓬勃發展,開啟人類建築史的嶄新篇章。

 

什麼是綠建築?

以環境保護為核心理念的建築,在各國的名稱、內涵並不一致,舉例來說: ‧日本的「環境共生住宅」:含括「地球環境的保全」、「周邊環境的親和」及「健康快適的居住環境」三個層次。

  • 歐洲國家的「生態建築」或「永續建築」:強調生態平衡、保育、物種多樣化、資源回收再利用、再生能源及節能等課題。
     
  • 美國、加拿大、臺灣的「綠建築」:主要講求能源效率的提升與節能、資源與材料妥善利用、室內環境品質及符合環境容受力等。


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《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》,從積極面觀點,可將「綠建築」定義為「以人類的健康舒適為基礎,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,及人類生活環境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」;而實質的定義則為「消耗最少地球資源,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」。


概括而言,「綠建築」就是能夠「減少環境負荷,與環境和諧共生」的建築,但各國的評估標準不盡相同,自一九九○至二○一八年間,共有三十八個國家,各自建立了正式的綠建築評估系統。


綠建築,在臺灣

繼英國、美國及加拿大之後,臺灣於一九九九年,發展出全球第四個科學量化的綠建築評估系統,以生態(Ecology)、節能(Energy Saving)、減廢(Waste Reduction)、健康(Health)為範疇,故稱為「EEWH系統」,同時推出「綠建築標章」作為識別標誌,分為合格級、銅級、銀級、黃金級、鑽石級等五級,是目前唯一獨立發展且適於熱帶及亞熱帶的系統。

 

絕美建築 綠色生活
 

新加坡的濱海灣花園、日本的難波公園、英國的倫敦市政廳、義大利的垂直森林,以及臺灣的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、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……綠建築不僅對生態環境友善,也創造了有益身心、賞心悅目的美麗空間。


而在日常中,雖然多數住宅並非綠建築,但我們也能做到:裝潢時選擇「綠建材」和「生態油漆」,並盡量減少裝修;節約用水、用電,選用有「節能標章」的家電產品;做好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;在庭院或陽臺栽種適合的植物、綠化環境等,實踐環保永續的精神,過著健康舒適的綠色生活!

 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