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28期

【良言妙語】

聽見每個人的聲音
敞開心胸 真誠交流

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華侍坐。子曰:「以吾一日長乎爾,毋吾以也。居則曰:『不吾知也!』如或知爾,則何以哉?」 子路率爾而對曰:「千乘之國,攝乎大國之間,加之以師旅,因之以饑饉。由也為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」夫子哂之。

 

「求!爾何如?」對曰:「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求也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。如其禮樂,以俟君子。」

 

「赤!爾何如?」對曰:「非曰能之,願學焉。宗廟之事,如會同,端章甫,願為小相焉。」

 

「點!爾何如?」鼓瑟希,鏗爾,舍瑟而作,對曰:「異乎三子者之撰。」子曰:「何傷乎,亦各言其志也。」曰:「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、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」夫子喟然歎曰:「吾與點也!」 -《論語‧先進》

 

孔夫子有弟子三千人,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,稱作「孔門七十二賢」,每個人的專長、個性各有差異,因此表現出來的才情也大不相同。

師徒對談志趣
 

一日,春光明媚,仲由(字子路)、曾點(字皙)、冉求(字子有)、公西赤(字子華)四人陪著老師閒坐,孔夫子福至心靈,便說:「我比你們虛長幾歲,但不要因此覺得拘束。平日你們常說:『沒人瞭解我!』如果想要瞭解你們,不妨說說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吧!」

 

仲由立刻就說:「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,夾在幾個大國之間,外面有軍隊侵犯,而國內又遇上饑荒,如果讓我來治理,只要三年,便能使百姓變得勇敢,並且明白事理。」 孔夫子聽完,微微一笑,又問冉求。冉求說:「縱橫有六、七十里或五、六十里的地方,如果讓我來治理三年,就可使百姓豐衣足食。但禮樂教化方面,還要另請能力卓越的君子了。」

 

孔夫子再問公西赤,他回答:「我不敢說自己可以做到,但想要努力學習,有關宗廟祭祀或國際盟會的相關事務,我願意穿著禮服、戴著冠冕,擔任一個小司儀。」

 

最後,孔夫子問曾點,只聽聞他彈瑟的聲音漸息,然後鏗地一聲將瑟推開,說道:「我與三位同學的想法不同。」孔夫子說:「無傷大雅,不過就是聊聊自己的志向罷了。」於是曾點回答:「暮春三月時,穿上剛製作好的春服,與一群青年及少年到沂水(今沂河)沐浴,接著在祭天求雨的舞臺上吹吹風,最後一路唱著歌走回家。」這樣的理想,正是儒家禮治社會的美好大同世界,恰巧說中了孔夫子的心聲,因此深獲贊同

各有所長 不分軒輊
 

從這段非常著名的師徒對話裡,我們可以看到孔夫子和學生的志趣,也顯現出他們的人格特質。仲由只小孔夫子九歲,個性直爽、勇敢、忠誠,有一種豪邁且當仁不讓的氣息,所以才會自信地說三年就能治理好一個國家。

 

冉求長於政事,性格謙遜,對於自己的專長有自信,但不敢奢談本身不熟悉的事務,才會表示禮樂教化方面要另請高明。而公西赤擅長人際之間的應對進退,因此可以妥善安排儀典及會議,他是一個很好的公關人才。

 

至於真誠不造作的曾點,喜歡順應天時(暮春)、地利(沂水與舞雩),也重視人和(冠者與童子),因此可以隨遇而安。在經世濟民的抱負中,又能保有瀟灑自在的情趣,自然是最貼近孔夫子的心意了。 師生之間,彼此不論年齡的差距,而在相互尊重的原則下,大家暢所欲言,對談生平大志,如此真誠無私的心靈交流,實為人間留下千古佳話。
 

用心體悟

常言道:「因材施教。」每個人因資質、興趣的不同,所展現出來的氣質或性格也有所差異,其實無關優劣與否。而身為長者,對於晚輩的志向,無論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,都可以給予鼓勵,或提供適當的指引,這便是「提攜」之力。就像孔夫子,雖然只有曾點的志願與自己相近,但也不評價其他三人的想法,藉由傾聽的過程,進一步接納他們的理念,這就是長者通達人情世故的睿智。

 

作為同輩,當我們和別人交流時,無論彼此是否志趣相投、意見一致,也應抱持好奇與開放的胸懷,聽聽每個人的心聲。如此,每一次與他人的對話,都能打開一扇窗,看見不同的風景,而待人處世的聰慧就一點一滴累積出來了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