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27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心靜致遠

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

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。

              -《禮記‧大學》

 

高度競爭的現代社會,各種紛擾及資訊洪流,使人感到心生困惑、焦慮不安。此時若能建立正確的處事態度,保持清明的理智與沈穩的情緒,遇到任何事皆能波瀾不興、處變不驚,如此便能在紛亂的世事中,保有一方寧靜的心靈空間,獲得平安。

 

因此,二千多年前的儒家經典《禮記》便提出了「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」的五個進程,作為學習知識與修養道德的方法與步驟:確「定」心志、沈「靜」心念、「安」寧身心、謀「慮」心思、修「得」道心。如果我們能逐一做到,達到修己至善的境界,自然做人處事,皆會有所成。

 

以下透過四則小故事,說明如何培養「定、靜、安、慮」的修為,進而「明心見性」,「得」到生命的大智慧。

 

定-認真思考 釐清方向

正在讀大四的崇文,一直困擾於究竟是要繼續讀研究所,還是服完兵役後就進入職場?眼看著身旁同學紛紛準備考研究所,崇文並不想隨同潮流,認為讀書應該要有方向和目標,如果只是為了逃避工作壓力而讀研究所,其實失去了「研究」的意義。不過像崇文這樣想要大學畢業就進入職場的人,彷彿漸漸減少,崇文也彷徨於是否應該和多數同學一樣繼續「深造」呢?

 

一天,崇文遇上了導師楊教授,想請他幫忙做個決定。楊教授聽完崇文的陳述,說道:「你期待我告訴你答案,但你的人生,我無法幫你做決定,只能就情況來分析。其實無論是進入職場或是讀研究所,都沒有絕對的利弊得失,重點是不要盲從他人的想法,評估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,決定了就去做。」

 

崇文又試探性地問:「所以一畢業就接著讀研究所並不妥當囉?」

 

楊教授搖搖頭回答:「這沒有絕對的答案,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。有些人很早就清楚自己的才能與專長是什麼,有些人則需要摸索一陣子。當年我畢業、服完兵役就去工作了,經過十年之後,才重回校園讀研究所。其實大學所學的只是基礎知識,我一直到進入職場後,漸漸發覺自己需要加強更多專業知識,於是重新拾起書本再進修。只要你時時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,學習之路是永無止境的。」

 

聽完楊教授一席話,崇文豁然開朗,對於下一階段的人生有了更明確的目標。誠如崇文,當我們進入不同的生命階段時,難免會遇上需要抉擇的關頭,有時自己已經很清楚方向,往往又因他人的影響而心生疑惑。

 

因此,若能透過正確的觀察與思惟,以清明之智慧洞悉事物的實相與本質,我們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心,培養「正定」的意志,一一釐清所有的混亂,尋得一條朗朗清明的人生大道。

靜-保持平和 不煩不躁

阿美是一家咖啡店的員工。一個週六的午後,店裡生意特別好,許多客人點了拿鐵或卡布奇諾。阿美在客人等待的壓力下,開始覺得焦慮了起來,於是每一杯拉花都只像一團奶漬,讓她感到非常不滿意。

 

直到晚上關店時刻,客人才一一散去。接下來,便是和店長家齊一起整理、打掃,結束這忙碌的一天。在清洗咖啡機的時候,阿美一言不發,倒咖啡渣的聲音似乎也特別大,家齊問了一句:「妳還好嗎?」阿美回道:「我今天拉花拉得很醜,有失平日水準。」

 

家齊安慰她說:「妳一直都拉得很好啊!」

 

「今天客人實在很多,感到壓力有如山一樣大,就連奶泡都不聽我的話,然後愈煩躁就愈弄不好。」阿美皺著眉頭說。 「其實是情緒影響了妳的表現,當妳愈擔心客人不滿意或等太久,反而專注力不足。不像客人少時,妳可以靜下心,集中注意力在奶泡倒下的瞬間。妳不妨試試看,當客人很多時,先深呼吸、閉目三秒鐘,就不會那麼焦慮了。」家齊提出了誠懇的建議。

 

果然,週日的人潮也不輸週六,阿美於是照著家齊的方法去做,發現自己的拉花恢復了原先的水準,而且還拉出了更特別的圖案呢!

 

誠然,現代人的生活緊湊而繁忙,常常為了工作、家庭、學習等而焦頭爛額,此時如果不能保持一顆平靜的心,往往就會因為一些外在的狀況而產生焦慮的情緒,甚至在煩悶惱亂之下做出不好的事。因此,學習保持內心和諧平靜,才能沈澱躁動的情緒,煩惱氣苦等種種愁悶才會遠離我們。

 

安-守住本分 腳踏實地

仁泰是一家公司的業務代表,為了想在四十歲前能迅速累積財富,總想多招攬些生意,便可以快速升遷。於是經常和客戶應酬或送禮,一週幾乎有三、五天晚上都在菸酒相伴下「博感情」。長久下來,仁泰的身體出現了警訊。

 

一天晚上八點,仁泰離開辦公室後,又和一個大客戶張先生應酬。未料才談了十幾分鐘,仁泰便感到腸胃不舒服,張先生建議仁泰趕緊到醫院作檢查。經過仔細檢查後,診斷仁泰罹患了大腸癌,所幸及早發現,接受手術治療,接著定期服藥、定期回院追蹤檢查即可。

 

仁泰康復後,大幅改變工作模式與生活習性,注意飲食和運動,不再與客戶「夜夜笙歌」了。仁泰深刻體悟到:「比起應酬交際,真正能招攬業務的方式,是提供完整專業的資訊、分析和值得信賴的服務,相信這才是令客戶最安心的業務代表。」

 

許多人在汲汲營營追求目標的過程中,往往忘記安分守己的基本信念,而經常想透過便捷的途徑達成目的。然而萬丈高樓平地起,我們必須打好基礎、安守本分,才能一步一腳印,實現理想。若是一時不順,應以謙虛的態度多方面充實,等待機會;同時將分內的職責與義務安頓好,準備好必要條件,如此才能進一步發揮所長,施展抱負。以此安分的心念,淨化非分妄想的心態,才能迎接開闊的未來,創造出有意義、有價值的人生。

慮-辨別是非 洞見虛實

明正和宏濤是多年同事,由於同一年考進銀行任職,從臨櫃行員開始,兩人就一直在同一家分行服務。不過兩人的個性卻大不相同:明正對於負責的投資業務,總是不厭其煩地為客戶分析、比較,謹慎地為客戶找尋最合適的理財方式;而宏濤經常報喜不報憂,只吹噓哪項基金能迅速獲利,對於風險通常都輕描淡寫。

 

一天,宏濤興沖沖地邀明正投資一項基金,後來經由明正仔細查證,才知這項基金資料不透明,很可能是違法吸金。於是明正苦口婆心地告誡宏濤:「貪婪是罪惡的淵藪,人要行正道,才能心安理得。違法募集資金,萬一被查獲,你就會身敗名裂了!」

 

明正的話雖讓宏濤心生警惕,但仍認為快速致富的捷徑就是「兵行險著」,還想繼續嘗試。 不久,一樁國外違法吸金案上了頭條新聞,宏濤見同事議論紛紛,頓時嚇出一身冷汗,這才從發財的迷夢中驚醒。於是下班後找明正談話,表達懺悔之意:「這幾天,我反覆思索你的話,覺得真是一針見血。雖然我如此做,可以快速累積財富,但畢竟是不義之財,總是感到膽驚受怕,覺得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很可能突然消失不見,因為我心不安,所以無法『理得』。」

 

明正提點他:「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,我們必須培養出一顆思慮清明的心,能夠分辨是非善惡,知道什麼該做、什麼不該做!保持自己的良知,堅守待人處世的根本道德,這才是個人幸福、家庭和諧、社會平安的基礎啊!」

 

宏濤頻頻點頭,心領神會地說:「謝謝你,讓我及時懸崖勒馬。」

 

人生的種種紛亂往往起因於貪婪之心。儒家重視五倫八德之涵養,即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維持純淨良善的清明思慮,不受種種物欲所迷惑,以行正道的心念待人處世,自然能遠離禍患,長保平安和樂。

 

得-平安進道 福慧圓滿

《司命真君靈寶真經》云:「人為萬物靈,心為一身主。」心靈是身體的主宰,支配著我們的言行,所以修身要以正心為本。而「定、靜、安、慮」是修煉心性的四段進程,其實也是涵養心靈的四種面向,我們若能一一實踐其中精義,時時保持純良的正心,忠於本分,不斷進道修德,則習慣與性情就會愈來愈好,「得」到人生的平安與幸福。  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