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良言妙語】
把握當下 活出生命的光彩
子曰: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
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。」
-《論語‧為政》
這段話是孔夫子於七十多歲時,回顧自己一生經歷的感言。孔夫子因生命不同階段的經歷與見識,而展現出不一樣的氣質、涵養與器度。若透過聖人的體悟來觀照我們的人生,是否也足以作為最好的注腳呢?
養成期-青春爛漫好時光
自出生開始,我們一步步成長,從懵懂未知的幼童逐步進入活力十足的青春期。青少年在探索大千世界種種樣貌時,如能奠定自己的人生大目標,透過知識的學習,再對實際生活中的事物加以印證,自然能為往後的歲月立下穩固的基礎,開啟無限的可能。孔夫子說的「有志於學」,就是勉勵青少年立定人生的志向,並趁著精力旺盛,勤加學習。
二十歲以後,心靈從躁動而逐漸平穩,且開始進入職場就業,醞釀著未來發展的種種可能。隨著際遇的轉變,現實感逐漸加深,無論工作、進修或成家立業都各有得失,如何兼顧或取捨,在在磨鍊我們心智的成熟度,任何決定都會造就不同的人生風景,無所謂絕對的優劣。如果能逐步釐清自己可以發揮長才的領域,並投入心力去經營,自然不會再茫然而無所適從。
黃金期-逐夢踏實正昂揚
從三十歲到六十歲,這是生命的黃金階段,孔夫子以「立」、「不惑」和「知命」分別詮釋。「立」代表著在待人處世上的圓融與周到,也意味著對自己的生涯發展有了相當的定見,我們逐漸不會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徬徨,而能努力取得平衡。
「不惑」則是在遇上困難與挑戰時,懂得藉由已往的學識、經驗與體悟,想出因應與處理的方法。同時在社會上歷練過多年後,深知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式,明白勇敢面對現況才是真正成熟的人生態度。而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狀況,如何適當處理情緒,便是「惑」與「不惑」的真正差別。
過了半百,年輕時的浮動、焦躁等情緒或許已成明日黃花,這時若能瞭解「柔軟心念」所散發的能量不亞於「好勇、爭強」的力量,那麼就可說是具備「知命」的條件了。「知命」是一種心靈的境界,不是隨波逐流,也非固執己見,而是瞭解命運的安排自有其因緣,於是學習在得失之間拿捏「中庸」的生活哲學。
豐收期-圓融自在無罣礙
六十歲之後,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生命中重要的分水嶺,因為多數人會從職場退休,而子女也多半長大了,生活重心將大幅度轉移,迥異於從前總是孜孜矻矻的歲月。孔夫子說的「耳順」,意思就是對於世事已逐漸達到「了然於心」的從容境界,並能清楚理解各種意見與看法,這是畢生智慧的累積與體現。
到了七十歲,許多智慧與品行已經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。所謂「不踰矩」,就是隨順心意待人處世,而不會踰越應有的分寸。這看似自然的表現,其實是一生修為所養成的,也是我們的「心」選擇了良善,從道德中不斷淬鍊所成的美好結果。人生至此,所經歷過的世事已不在少數,但世界這麼大,我們未必看盡所有的風光、體驗過所有的美好,於是身體若硬朗,就多到各處走走吧!若是體力漸衰,也沒關係,不妨多與身旁的親友相聚,因為把握當下,即成永恆。
無論您處於生命的哪一個階段,都需要用心品味其中的曼妙與風華。若能體悟今時今日的可貴,學習以積極的態度經營現在的每一刻,那麼我們必然可以超越自己,創造出無限精彩的生命風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