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26期

【按名索驥】

地名與傳說

地名有許多成因,「傳說」是其一。地名傳說需由大眾傳播,儘管似真似假,但有一定的真實性,往往蘊藏著不同地區居民的生活風格,以及集體意識。

 

大名鼎鼎-北投
 

北投原為凱達格蘭族(或稱「巴賽族」)的居住地,其中一個聚落稱「北投社」,巴賽語稱「Pataauw」,是「女巫」之意。後人猜測原因有二,一是因為當地產硫磺溫泉,長年煙霧瀰漫,似女巫出沒;二指溫泉熱氣使原住民心生恐懼,女巫以靈力化解居民的心理障礙。後來漢人將「Pataauw」音譯為「八頭」,才慢慢轉為「北投」。

 

十七世紀初,西班牙神父來北投宣教,並回報上級,「Quipatao」是由八、九個村落所組成的聚落,之後荷蘭人也來到此處,在他們的報告書裡,清楚提到「Kipatao」(內北投)、「Rapan」(外北投)。至清朝康熙年間,郁永河來北投採硫;乾隆年間,北投的移民日漸增多,規模擴大為「北投莊」。日治時改隸臺北州七星郡北投莊轄域,後升格為「北投街」;光復後設「北投鎮」,如今成為「北投區」。無論行政區域如何劃分,「北投」二字不曾湮沒在歷史的濃煙中。

 

但北投是否真為女巫的故鄉?日治時期,安倍明義撰寫的《臺灣地名研究》有不同看法,他指出,這個說法最早由漢人轉述,日本人記錄「這是巫女居住的地方」,然而日語中「巫女」未必是「女巫」,前者涵蓋意義更廣,可能是清淨的聖女,也可能是祭祀人員或醫療人員。眾說紛紜,沒有正確答案,為當地覆上一層神祕的面紗,或許正是「傳說地名」的魅力所在吧!

傳說有個好所在
 

除了原住民的傳說之外,這類地名也來自人類對大自然的未知,進而以「萬物有靈」來解釋一切異狀。比如桃園市的「龍潭」,本是長滿菱角的大水塘,故名「菱窟」或「菱潭」,因水澤豐厚,即便大旱之年,潭水依然不枯竭,居民相信有水神相助,於是再改為「靈潭」,而靈和龍的閩南語發音相似;另一說則是乾旱時,一尾黃龍從潭底飛出,接著開始下雨,故稱「龍潭」。

 

再如基隆市的「白米甕」,看見一個外貌如甕的洞穴,大家便口耳相傳,說「甕」的裂縫處天天會流出白米,剛好夠兩個僧人的一日所需,其中一個僧人起了貪念,把縫鑿大,誰知再也沒有白米流出了。這則故事流變出各種版本,但總不脫「善惡有報」的民間信仰,及「戒貪」的道德規勸。
 

善良是最美的地名
 

能流傳至今的地名傳說故事,必定有其生命力,其中揉合了民俗、信仰和先民的情感依託,才能不斷被傳頌;先民敬天,渴盼神、靈賜福,同時不忘做人根本,堅持著善良、努力與寬容,方能在艱險的大地上,一次次重生,開墾平安之路。

閱讀點滴

郁永河,字滄浪,清康熙年間任閩知府幕僚。喜愛遊歷,在職期間遊遍福建各地,後福州火藥庫失火,硝石全數焚毀,他自請來臺採硫、鍊硫;西元一六九七年抵達臺南安平,於府城準備工具,再搭乘牛車一路北上,到北投紮營,並聘用原住民幫忙。九個月後離開臺灣,並將這些日子的所見所聞寫成《裨海紀遊》,為首部詳細記載臺灣北部人文地理的專書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