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字裡行間】
玉兔賀年
霜落月更白,雲開天正青。
捲簾邀玉兔,引酒勸天星。
起舞憑相屬,高歌願共聽。
春宵誰謂短,罍罄適添缾。
-宋‧劉敞〈月夜獨飲〉
劉敞是北宋的經學家、史學家,學識淵博,耿直重義,與歐陽修往來頻繁,素有交情。這首信手拈來的輕快作品,正足以顯現他瀟灑豪放的性格:在烏雲散去的清朗夜晚,詩人一時興起,便想邀約天上的明月和繁星到凡間開懷暢飲,喝得微醺就手舞足蹈、吟詩歌頌,盡情享受當下美好的氛圍,品味無限的風雅韻致。
詩題〈月夜獨飲〉,但劉敞卻說和月亮、星星共飲,如此泰然自若的獨處逸趣,真可與李白「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」的萬丈豪情相輝映。詩中的「玉兔」,其實借指月亮,因為相傳月中有兔搗藥,而嫦娥奔月後,這隻兔子便一直在廣寒宮陪伴著她。
玉兔的神話故事起源甚早,首見於戰國時屈原的《楚辭‧天問》:「厥利維何?而顧菟在腹。」意思是月亮裡究竟有什麼好事物?想必就是其中的「顧菟」。顧菟即顧兔,由於兔子為了防禦掠食者,進食時會左顧右盼,故有此一稱。至於為何月中有兔?應該是古人對月球表面陰暗處的綺麗聯想。
從文字來看,「玉」、「兔」皆見於甲骨文。「玉」的字形是一條繩索連繫著數塊玉片,上有繩結可以懸吊,也就是一串玉飾。對商朝人而言,玉是相當珍貴的裝飾品,代表權勢和地位,不過中原地區並不產玉,當時的玉大多來自今日新疆的和田、喀什、克孜勒蘇一帶,可知商朝的貿易已非常發達。
到西周金文,「玉」字的數塊玉片已統一寫成三橫畫,並省略繩索上下突出的部分,寫成了類似「王」的字形。不過兩字仍有區隔:「玉」的上、中、下三橫畫等距離,但「王」的上、中兩橫畫相近,中、下兩橫畫較遠。兩字相似的狀況存在很久,一直到戰國的楚文和東漢的隸書,「玉」才出現加上一點或兩點的寫法;至楷書,在「玉」的中間一橫右下方加一點,成為固定字形,從此「王」、「玉」二字終於不再混淆。然而若寫作偏旁,「玉」仍不加點,如「玫」、「珍」等。
再看「兔」,這是一個典型的象形字,所描繪的就是兔子側面外形,突顯長耳朵、上翹短尾的特徵。到了小篆,這隻兔子便轉了方向,呈現正面蹲踞之形,而上翹短尾卻改為右下稍斜的一畫,日後寫成隸書、楷書時,這一畫就變成一點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