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24期

【字裡行間】

心性常懷不昧 靈臺潔淨

 

「明」者,如同日月,
普照乾坤,無物不到,
使我心性常懷不昧,
靈臺潔淨,打掃如同寶鏡一般。

       -《關聖帝君明聖真經》

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一顆良善本心,這是上天所賦予我們的道德良心。然而在面對外界種種誘惑時,難免會因貪瞋癡等惡念,蒙蔽了道德良知,犯下過錯。因此 關聖帝君勉勵世人:應時時問心省察自己的言行舉止,是否合於天理良心?若有過失,應立即懺罪改過,且不再重蹈覆轍,才能讓心靈重歸原有的純良清淨。


經文中的「靈臺」指「心」,也就是人類的意識、思想和情感等,不過此為引申用法。「靈臺」本是上古天子祭祀神明、觀察星象、朝聘諸侯的高臺,在《詩經大雅》有〈靈臺〉一詩,讚頌周文王建造了靈臺,使百姓歸附,獲得四方首領的景仰,於是有了天子之命。可知靈臺是上告天神的地方,象徵維繫天命之中樞,而古人認為「心」掌握著我們的精神狀態和靈性思考,所以便將「靈臺」用作「心」的代稱。


從文字來看,金文的「靈」有多種寫法,上部的「霝」(ㄌㄧㄥˊ)是聲符,而下部的形符則有「心」、「示」、「玉」等。東漢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稱:「靈,巫也,以玉事神。」所以「靈」就是上古求神問卜的女巫,這些巫師以「玉」作為法器,向上天求告,而得到神明的昭「示」,使得人「心」能明瞭未來的狀況,因此無論是「心」、「示」還是「玉」,其實所指涉的對象都是一樣的。至於後世以「巫」作為形符的「靈」,則源自於楚國文字,或許更能彰顯字義。


由於「靈」和祭祀、占卜有關,而這些超自然事物並沒有具體的形象,古人難以名之,便以「靈」作為統稱,如「神靈」、「靈魂」。甚至也指稱抽象的人類意識或精神,如「萬物之靈」、「靈性」。 再看「臺」,在甲骨文裡是描繪一處用土堆積而成的基座,上面平整,長了雜草,可用來眺望或進行儀式。到春秋戰國,下方加上「至」或「步」,表示登上基座,以彰顯它的高大。


因此,「臺」從造字之始至今,都是指高出地面可供人活動的平整設施,也常用來稱機構名稱,如「天文臺」。不過,因為「臺」字變得繁複了,後世便假借「台」來代替。其實「台」原是「愉悅」、「歡欣」之意,讀作ㄧˊ,兩字並無關聯。誰知久借難還,「台」的本義反而少用,於是只好再創造一個「怡」字了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