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22期

【字裡行間】

各奔東西 動如參商

 

人生不相見,動如參與商。今夕復何夕,共此燈燭光。

少壯能幾時,鬢髮各已蒼。訪舊半為鬼,驚呼熱中腸。

              -唐杜甫〈贈衛八處士〉(節錄)

唐肅宗乾元二年(西元七五九年),四十七歲的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(今陝西渭南)任所,途中經過舊友衛八的住處,一夕相會,前塵往事、今日情景,頓時百感交集。情深義重的杜甫在歡欣與慨嘆交雜的情緒中寫下此詩,將千轉百回的心路歷程表現得淋漓盡致,歲月帶走的是彼此的容顏,改變的是兩人的生活,而永恆存在的則是摯友間深厚的情誼。可惜二十多年後的重逢,僅能匆匆停留一夜,明天之後又將會如何?人生能夠把握的,真的只有當下的時光。


詩中的「參」(ㄕㄣ)與「商」為星名:「參星」指參宿一、參宿二、參宿三,屬西洋天文學的獵戶座;「商星」指心宿二,又稱「大火」,屬西洋天文學的天蠍座。參星與商星在天球上相差近一百八十度,春季傍晚,參星向西方落下,商星才從東方升起;秋季傍晚,參星將從東方升起,而商星已消失在西方地平線下。由於兩者難以同時存在,因此杜甫用來比喻兩人隔離、不得相見之苦。


在甲骨文中,「參」是個象形字,描繪的是「人參」的樣貌:上面的莖生長著三顆漿果(古代以「三」代表多數),下面的根部粗大,分叉很多,形狀有如人的頭和四肢。所以「參」的本義就是指人參,讀作ㄕㄣ,也作為前述的星宿名。


不過「參」在後世的引申義與讀音很多:首先是人參的根鬚分歧龐雜,所以引申指雜亂、交錯的樣子,讀作ㄘㄣ,如「參差」、「參錯」;其次是「參」上描繪著三顆漿果,而金文中又常加上「彡」,後世便假借為「三」的大寫,讀作ㄙㄢ。如今最常使用的意涵,應是來自「雜亂」,而引申出混合、加入等義,如「參謀」、「參與」,此時讀ㄘㄢ。


「商」在甲骨文中是會意字,原先並無「口」,而是由「辛」、「丙」組合起來的,「辛」代表祭祀時所用的小刀,「丙」是放置禮器的高臺,合其意即指祭天的一種儀式。由於商人先祖非常重視祭祀,所以在建立王朝後,便用來當成自己的國名,加上「口」,可能就是強調這是口說的稱號。


現代考古發現,商朝對外貿易非常興盛,許多器物飾品並非產於本地,足證經濟繁榮,因此今日所有與「做生意」相關的人事物,便一概以「商」稱之了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