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22期

【歡喜方程式】

傾身側耳 聆聽心聲

根據梅拉賓法則(The Rule of Mehrabian),人與人的溝通僅有百分之七來自談話內容,其餘百分之九十三則是表情、肢體語言、聲線……練習聆聽,同理對方,做出適當回應,才能真正「聽懂」,並拉近彼此的距離。

無聲勝有聲
 

德國漢堡的地鐵站裡,有個名為「這個耳朵」的小攤位,攤位上插著一支旗,上頭寫著「我傾聽您,現在或者下一次」。經營者在此收集人生故事,他不提供心理治療,也不給予任何建議,但總會倒上一杯咖啡給對方,並安靜、認真地傾聽,給予無聲的陪伴。

 

另一個狀況是,孩子開門回家,說:「我回來了!」而媽媽邊滑手機邊喊:「桌上有飯菜,快去吃,等一下要補習。」孩子來到母親身邊說:「媽,明天是家長日喔!」媽媽則忙著回覆社區群組訊息,隨口回答:「好啦,等我處理完再講。」這對母子彷彿在交談,但他們真的存在著「對話」嗎?

我聽 我們同在
 

傾聽,顧名思義是「傾身向前聆聽」,形容「專注地聽」,是向對方傾注自己的身心,但我們可能都像上述那位媽媽,認為自己「聽到了」,實際上「有聽沒到」;比如注意力根本不集中,只是任對方自顧自地說,常出現「等我看完球賽再講」、「抱歉,你剛才說什麼」之類的對話,視線或心靈都缺乏交流。

 

按法國知名精神科醫師克里斯多福安德烈的說法,傾聽會同時啟動三個機制:尊重他人的話語、放下自己,以及讓自己受到觸動。尊重不只是表現出在乎、感興趣,還要學著不妄下斷語,不批判對方,這些判斷會干擾我們專注聆聽;另外,害羞、焦慮者特別會急著打腹稿,想著如何回答,否則就會感到「相當冒險」,其實無需害怕,當我們放下自己,將意識完全集中在對方的話中,就能自然地感發、觸動,如同被話語滲透,也自然知道該如何回應。

 

傾聽雖然帶著「聽」字,但更該「耳目並用」。對方真正想說的話可能藏在肢體語言中,例如搓手、跺腳、盯著地板、呼吸急促……所以要多方觀察,善用同理心,聆聽對方的情緒與需求,不一定要回答什麼,只是輕拍、握手、擁抱,或是投以溫暖的眼神,與他為伴,也就足夠了。
 

傾聽 最溫柔的力量
 

行天宮平安心語:「微笑是最溫暖的語言,傾聽是最溫柔的安慰。」常說傾聽是一門藝術,其實「入門」不難,訣竅是「當下,保持謙卑,把對方放在自己前面」,以重視、關懷的態度交流。倘若有顆冰封的心靈,請用傾聽敲開它、融化它,讓它再次自由地奔流,歌詠生命。

我也能做到

  • 對話時,將身體略略前傾,注視著對方,並適時地點頭,或發出「嗯」等狀聲詞,表達回應和關注。
     
  • 關掉手機、電子設備,專注於對方身上。
     
  • 複述並確認對方的話,比如「你是說『他已讀不回讓你很難過』,對嗎?」
     
  • 先「接納」對方的情緒,而非「給建議」。比如「遇到這種事,你一定很難受,如果發生在我身上,我也會不知所措。」而不是「沒關係啦,反正都過去了,你就放下吧!」
     
  • 雖然我們可能也有類似的經驗,但要謹記自己是「聽眾」,不用急著分享,應用心聆聽,給予對方溫暖的力量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