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22期

【旅讀視界】

海岸 連結汪洋與陸地
 

跟著文學去旅行,用「心」看見,
不同時代、地域的自然美景或人文風情。

海岸,是指銜接海洋的陸地邊緣。分類上,常根據構成物質,分為岩岸、沙岸;或者依據沿岸生態,分成珊瑚礁海岸、紅樹林海岸等。
 

世界遺產海岸


有些海岸深具自然或人文價值,被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」登錄為「世界遺產」,舉例來說:

  • 英國「巨人堤道及堤道海岸」(一九八六年登錄):位於北愛爾蘭的安特里姆高原,由約四萬根巨大、六角形的玄武岩石柱,從海中突出,組成八公里長的海岸,石柱連綿有序,呈階梯狀延伸入海,氣勢壯闊。
     
  • 義大利「阿瑪菲海岸」(一九九七年登錄):位於薩雷諾省,沿岸的薩雷諾、波西塔諾等城鎮,擁有許多重要建築及藝術珍藏,一般住屋或旅館則往往呈繽紛色彩,再加上崎嶇的地形、翠綠的遠山、湛藍的海水,構成絕美而典型的地中海風光,十分引人入勝。
     
  • 英國「多塞特和東德文海岸」(二○○一年登錄):位於英吉利海峽,總長一百五十多公里,獨特的地形和岩石構造,展現了長達十八億年的地質史。 ‧澳大利亞「寧格羅海岸」(二○一一年登錄):位於澳大利亞西部,擁有世界最大規模、長達二百六十公里的岸礁,此海岸及附近海域是無數海洋物種、珍稀動物的家園。

抒情詩意的海岸書寫


瑞秋卡森,二十世紀美國最偉大的自然文學作家之一,也是自然保育的重要先軀;她自幼喜愛文學,後來雖選擇攻讀科學,從事海洋生物的研究,但仍熱衷於寫作,在西元一九四○、五○年代,陸續創作出《海風下》、《大藍海洋》與《海之濱》,合稱「海洋三部曲」。


《海之濱》是三部曲的終章,透過敏銳心靈的感受,將科學觀察化為充滿詩意的抒情散文,見證海岸世界的神奇、奧祕及生物多樣性,完成「替海洋立傳」的志業,堪稱自然寫作的典範。


一九六二年,她發表了《寂靜的春天》,結合理性的科學研究、生態報導,以及感性的人文訴求,全面解析DDT(二十世紀上半葉廣泛使用的化學合成農藥、殺蟲劑)對環境、生命的危害,喚醒愛護大自然的公眾意識,鼓舞無數人投入環境保護運動,甚至對於世界各國禁用DDT、成立環保部門、通過友善環境的法令等,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,因此瑞秋卡森也被譽為「生態環保之母」。

在潮池*深處,蘊藏著神祕的世界,海洋所有的美都以迷你的細緻規模展現。有些潮池壁上長滿了海草、海綿、水螅、海葵、海蛞蝓和海星,生存在每次的平穩寧靜僅數小時的水域中;而就在保護邊緣之外,海浪卻拍擊不已……潮池的面貌變化多端。夜裡,它擁抱著星星,流瀉出銀河的光輝。也有活生生的星星來自海洋,那是閃耀著翡翠光芒的小小含磷矽藻……白晝也有其他的面貌,我知道一個只有幾吋深的池子,卻容納了整個天空─當光線正好的時候,可以看到一片無垠的蔚藍,使人遲疑,不敢涉足無底的池水;雲朵飄浮其上,風輕快地吹過表面,除此之外一無動靜,池子歸屬於岩石、植物,與天空合為一體。

-節錄自瑞秋卡森《海之濱》

*岩岸地形中容易堆積海水的縫隙或凹洞,退潮後海水未完全排出,形成海洋生物聚集的地方,稱為「潮池」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