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59期

【有情天地】

當人類看見世界 地圖的源流

土訓掌道地圖,以詔地事。

道地慝以辨地物,而原其生以詔地求。

       -《周禮‧地官‧土訓》

地圖是用來說明地表自然景觀和人文現象分布情況的圖形。在先秦典籍《周禮》中便記載,「土訓」此一官職負責觀測、記錄各地山川的分布與地形特徵,並繪製地圖作為施政的參考,然後向君王呈報地勢、地質的優劣,同時根據氣候與自然環境的特性,建議君王這塊土地適合種植哪些農作物。

 

由此可知,地圖的最初作用就是將山川風貌繪製成圖像,以微觀的方式縮小我們所看到的真實世界,同時加上各種標記及文字,使觀者能夠很快就明瞭真實世界的樣貌,進而掌握各種資訊,避免危險、辨識方向,達到安居樂業的目的。

 

從文明發軔之初,人類就開始繪製地圖了,然而原先僅是簡單的圖像、線條加上符號或文字,關於比例大小或方位遠近並不精準。一直到西元前四世紀,亞歷山大大帝建立起橫跨歐亞非的帝國之後,各地區的人往來頻繁,出於認知四方土地的需求,許多學者開始投入地圖的研究。

 

首先是希臘的兩位學者:一是埃拉托色尼(Eratosthenes)計算出地球的周長,進而設計出經緯度;二是喜帕恰斯(Hipparchus)創立了投影法,並將地球圓周劃分成三百六十度。兩人均以地球是圓球為前提。約三百年後,羅馬帝國的克勞狄烏斯‧托勒密(Claudius Ptolemy)集其大成,在西元一五○年所寫成的《地理學指南》(Geography)中詳細解說如何利用經緯度,將原本是球體的地表繪製成平面圖像,並以北方為指標,據此確定山川、城鎮之間的地理空間位置,成為後世地圖的雛形。

 

在中國,《史記‧夏本紀》記載,大禹使用準、繩、規、矩四種工具來測量四方土地,可說是繪製地圖之始。魏晉時期,大臣裴秀因為主管土木、田地之職,又長期擔任隨軍參謀,經常走訪各地,有感於《尚書‧夏書‧禹貢》中有不少謬誤,便決心仔細核實其中的地形、地貌,歷經三年,在西元二七一年繪製成《禹貢地域圖》這本地圖集,並在序言中提出「製圖六體」,作為繪製地圖的準則,即分率(比例尺)、準望(方位)、道里(距離里程)、高下(地形起伏)、方邪(傾斜角度)、迂直(河流及道路的曲直),此六者已與今日地圖的製作方式相去不遠了。

 

到了唐朝,又有一位喜好地理學的大臣賈耽,依照裴秀的六項標準,耗費十七年的時間,於西元八○一年繪製成一幅巨型地圖︱〈海內華夷圖〉,其比例尺是一寸等於一百里,用墨色標記郡國名稱、朱色標記州縣名稱,而地域範圍則涵蓋了中國本土及四方外邦,可說是東亞地區的第一幅地圖。

 

雕版印刷興起後,地圖的繪製進入新紀元。南宋士人楊甲歷經二十多年的時間,以插圖方式注解儒家經典,然後在西元一一五五年出版《六經圖》,其中〈十五國風地理之圖〉為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地圖,其中所標注的地形及方位,以現代衛星地圖比對,幾乎都能吻合,可見其功力卓越。

 

十八世紀以後,隨著西學東漸,中國的傳統地圖學逐步被西方近代地圖學所取代。時至今日,拜科技進步之賜,各種網路地圖興起,且能連接人造衛星,同步更新資訊,其圖像型態也從二維的平面進入三維的立體空間,愈來愈擬真,一切發展均不可同日而語了。

地圖一二事
  1. 目前可知最早的地圖,為俄國考古學家尼古拉‧伊凡諾維奇‧韋謝洛夫斯基(Nikolai Ivanovich Veselovsky)於1897年在大高加索山脈北側的邁科普,發現五千年前至四千年前的斯基泰人古墓群,其中出土的銀壺上刻有大高加索山脈地區的地形起伏及河流湖泊。
     
  2. 根據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地圖,為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的三幅帛畫地圖,繪製年代是西元前168年的西漢時期,所描繪主題則是今日湖南南部、湘江上游流域的地貌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