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詩情寫意】
婆娑起舞 曼妙生姿
東門之枌,宛丘之栩。
子仲之子,婆娑其下。
穀旦于差,南方之原。
不績其麻,市也婆娑。
穀旦于逝,越以鬷邁。
視爾如荍,貽我握椒。
-《詩經‧陳風‧東門之枌》
當一個人非常開心的時候,往往手、腳就會興奮地開始擺弄、舞動、跳躍,似乎想透過肢體動作傳達難以言喻的喜悅之情,於是古人就將這樣的狀態稱作「手舞足蹈」。若是配上具有節奏感的聲音或是簡單的旋律,那麼在現場感染到歡樂氣氛的人,很可能也會不自覺地隨之起舞,大家興高采烈,真是好不熱鬧呀……
偶然邂逅 點燃愛苗
這般的場景其實早自文化發軔之初即已有之,或許是為了節日時的慶祝活動,也可能是族人聚會時相互助興、交流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,它可以讓人與人之間感受到溫暖的情誼,彼此不再陌生,而這首〈東門之枌(ㄈㄣˊ)〉便是如此生動地記錄了一場古代陳國的舞蹈姻緣:
東門外種著白榆樹,宛丘上種著麻櫟樹。只見子仲家的好女兒,在大樹之下翩翩起舞。 找一個明媚的早晨,攜手同去南方平原。放下手中紡麻的事務,到那鬧市呀舞它一回。 趁著大好晨光出發,我們相會一道前行。看妳嬌美猶似錦葵花,還送了我一大把花椒。 詩中提及的「穀旦」,「穀」是每個人都要吃的糧食,寓意為「善」;「旦」是日出之時,引申指一天。所以穀旦即良辰、好日子。另有一少見字-鬷,音ㄗㄨㄥ,則為相聚、會集之意。
細看全詩,共有三章,前兩章描述一位年輕男子看到子仲家的女孩在樹下舞姿曼妙,不由得心生嚮往,便邀約一同出外踏青,或是趁著鄉里聚會,在鬧市中歌舞一番。到第三章,兩人同行,男子滿眼愛意,女孩送了他象徵愛情的花椒,兩心相悅之意,不言而喻。詩句的筆法輕鬆,卻又富有浪漫的情調,彷彿見到一對小兒女甜蜜美好的愛情漣漪,盪漾在每一個讀者的心田裡。
古今不同 詞義有別
本詩所提及的植物與今日名稱有別。首先是「枌」,今稱「白榆」(Ulmus pumila),木材質地堅硬,古時常用來製成獨木舟;其次是「栩」,今稱「麻櫟(ㄌㄧˋ)」(Quercus acutissima),樹形高聳挺拔,能長至三十公尺高。這兩種樹均為東亞常見的落葉喬木,可以形成龐大的樹冠,而在綠樹成蔭下婆娑起舞,的確是怡然又優雅。
第三是「荍」(ㄑㄧㄠˊ),今稱「錦葵」(Malva sinensis),為草本植物,初夏開始綻放紫紅色花朵,可持續至秋天,十分燦爛,用來比喻女子的青春美貌,相當生動。最後是「椒」,在上古時專指「花椒」(Zanthoxylum bungeanum),因「胡椒」是漢武帝以後才傳進中國的,而「辣椒」更是遲至明朝中葉以後,《詩經》是西周至春秋的詩歌,當然不可能出現胡椒和辣椒這兩種植物。花椒為落葉灌木,果實為球狀,紅褐色,果皮有斑狀突起,似花,又具濃烈香氣,自古即作為香料,同時也寓意多子多福氣,因此在詩中象徵愛情可以開花結果。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「婆娑」,這是形容舞蹈時盤旋、迴轉的樣子,而經常與「娑婆」混淆。「娑婆」是梵文Saha的音譯,意思是能忍、堪忍,在佛教中指眾生要忍受世間的各種苦和煩惱;而「娑婆世界」(梵文Saha-lokadhatu)則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現實世界,即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。兩詞僅是用字顛倒,但意義大不相同。
| 吟詠之餘 |
|---|
| 陳國先祖媯遏(ㄍㄨㄟ ˋㄜ)為舜帝後裔,在周文王時擔任陶器製作之官。武王滅商後,封媯遏之子媯滿於今河南東部、安徽北部一帶,以奉祀舜帝香火,此即陳國。〈陳風〉共有十篇,多為男女婚戀之歌謠,帶有濃郁的浪漫色彩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