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59期

【樂活慢行】

守得雲開見月明

一棟建築可以乘載的記憶與連結,有時超乎我們想像。

 

提到五股,您會想到什麼?工業區?交流道?還是廣大的溼地公園?依傍在觀音山下的五股,其實是一個相當有故事的地方,與大臺北的歷史文化緊密相連。「守讓堂」便是一個具體而微的例子。

 

守讓堂建於日治時期大正年間,是當時五股仕紳吳氏的古厝,格局為單進雙護龍閩式三合院建築。為什麼會選擇在五股呢?這大概要從早年的墾拓開始說起。

物產豐饒貴寶地
 

五股舊稱「五穀坑」,西接林口,東連蘆洲,南通泰山,北則以觀音山為界和八里相鄰,最早居住在這裡的是凱達格蘭族的武朥灣社,算是一片平坦的草埔。十八世紀中,聚集在新莊一帶的漢人,逐漸往北朝五股移動,當時的墾戶跟原住民達成協議,開始在這裡開設埤塘、修築圳道,從事農業活動。靠近觀音山的丘陵和山地,則有人在嘗試種茶。

 

十九世紀初,五股經過數十年的墾拓,如今已是一大片肥沃的農田,盛產稻米和茶葉,柑橘更是以「甘脆多漿」而聞名,甚至可以外銷。吳家渡海來臺在此定居,一開始也是務農為業,根基穩固後,憑藉著靈活的商業手腕而逐漸發跡。

 

日治時期,吳愚經營「和豐商行」,成為大盤米商,甚至添購了多艘汽船進行出口貿易,是少數擁有自己船隊的臺灣商家,並與大稻埕的茶商有著密切的合作,在迪化街開設支部,聲勢也因此更上一層樓。

 

西元一九一七年,吳家事業如日中天,為了光耀門楣,其子弟集資興建「守讓堂」,歷時五年才落成,廣大的前埕,正身五開間,還有左右護龍,材料和工匠都是一時之選,精緻的磚砌、豐富的裝飾藝術,包括泥塑、交趾燒、彩繪和陶瓷。

 

匾額題字的是吳拱震,乃清末舉人,也是當時在泉州相當有名的書法家、文學家,特別邀請他來題字,有追本溯源的意涵。院牆門上有「三讓遺風」四字,引用的是泰伯讓位周文王,而成為吳姓始祖的典故,希望後代可以謹守溫良的家風,這也就是「守讓堂」的由來。

 

其後,吳家子弟商業觸角向外伸展,開始經營自動車業和電影業,一度相當興盛,卻也受到大時代的影響,迪化街的商行支部土地被徵收,做為赤十字病院新址,也就是今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的前身。二戰後,自動車業則被政府徵收,納入公路局,不復當年榮景。

異地重建路艱辛
 

戰後,守讓堂一度成為住家和工廠。一九六九年,中山高速公路開始興建,路線正好經過守讓堂,右護龍遭拆除,因此逐漸受到文化界的重視。其後,在有心人士的奔走下,守得雲開見月明,確認守讓堂具有文化資產價值,登錄為歷史建築,並決議仿照臺北市林安泰古厝,拆除後「異地重建」, 一方面加以保存,一方面也拓展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效益。

 

二○二○年於現址完工,建築有一半是使用舊料,將木構件、磚石材料、飾面彩色磁磚、泥塑剪黏彩繪盡量保留,許多瓦片和磚塊,甚至是徒手拆除編號保存。另一半則運用復舊技術完成。

 

現在的守讓堂,不只是單純的歷史建築,更轉型為民眾生活與學習的公共空間,重建後的右護龍「三讓文房」成為五股區的圖書分館,環境融合古典與現代元素,是民眾閱讀的好地方,並常態舉辦各種藝文活動、手作體驗。並闢有展覽室,說明五股的產業發展、自然環境。近年也邀請本土文學家,在此進行詩歌活動,成為一方文化中心。

 

守讓堂在展示空間內保留當年使用的建材和木料,如福州杉、觀音山石、唐山石、閩南磚等,讓民眾見識當年工匠精湛的技藝,並瞭解各種木榫的運作方式:芽仔榫、銀錠榫、燕尾榫、交斗榫等,皆用古蹟的實體作為示範。

 

在外埕的廣場四周,也保留了許多古蹟的遺構,像是山牆、規壁和圓脊等,民眾可透過解說,看見水車堵、犬牙砌、綠釉磚窗、卷草泥塑,優美的曲團、尺磚和收邊,細細品味,感受舊閩南建築的獨特美感。

 

其實,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,只要用心發掘,相信就能與歷史對話,感受過去的美好,看見未來的方向。守讓堂的重生不只是建築的重建,更是文化的延續與傳承,它提醒我們,珍惜與保存,是讓故事永續流傳的最好方式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