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効勞願行】
圓一分聖緣
人與其他人事物的遇合,便稱為「緣」。原居淡水竹圍的蔡素蘭師兄,因地緣關係,少女時期便常來行天宮北投分宮敬拜,她相信自己跟 恩主公「有緣」,卻不知上天早已注定了這份「聖緣」,而且福緣綿延。
緣起- 恩主公「治病」
與行天宮真正結緣,是在蔡素蘭師兄婚後。師兄與同鄉的丈夫共結連理,定居八勢里,一邊照料婆婆、小姑、小叔和四個兒子,一邊努力工作,眼看日子漸漸上了軌道,丈夫卻突然嘔出血塊。她趕緊來向 恩主公「求救」,擲筊請示醫療方向,又得到資深効勞生的鼓勵、寬解,使她增添了幾分信心;三個半月後,丈夫痊癒,她再度到廟裡謝恩,那位効勞生又提點她:「素蘭,若有機會,也可以來廟裡効勞喔!」
當時她還困惑地想:每天上班這麼繁忙,怎麼來呢? 往後的日子,素蘭師兄天天陪著丈夫早起,到附近的小學裡運動,她在操場上走著、走著,腦中也彷彿受到了 恩主公的指引,福至心靈,茅塞頓開:「為什麼不能呢?我既然能在上班前起床鍛鍊身體,就能去効勞啊!」正所謂「念轉天地寬」,素蘭師兄拾起了掃把,趁清晨無人時,開始打掃北投分宮前的兩層階梯,猶如人生也開始向上攀爬,進入「心的層次」。她記得那一年,自己恰好「三十而立」,就要展開新的生命階段,也永遠忘不了那一天,正是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;至今將滿四十個寒暑了,歲月悠長,而初心未變。
先顧家 再顧廟
每日清晨,素蘭師兄先步行二十分鐘到火車站搭車,至當時的忠義站下車,到北投分宮効勞;掃完階梯後跟 恩主公稟報,便要趕快回家備置早餐,再出門上班。晚上回到家,身為長媳的她,第一件事就是為身體虛弱的婆婆按摩,她說:「做人第一就是要孝順父母,我不敢說自己做到十全十美,但就是要盡量做。我也為祖先持誦《孚佑帝君大洞真經》:『照帝經中語,九玄七祖盡超昇。』我們一定要做好該做的事情,祖先才會『快活』。」
按摩完,素蘭師兄接著準備晚飯、清洗全家人的衣服,還要幫年幼的孩子洗澡……如此奔波數年,從未間斷。師兄卻不以為苦,因為她始終謹記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的開示,要先把家庭照顧好再來効勞,所以盡心盡力地去做。
締結善緣
過了幾年,有執事鼓勵素蘭師兄「再上一層樓」,她才正式報名,經內部課程與訓練後,行天宮又多了一位動人的身影︱身穿青天色道衣的効勞生,替人做事,利人方便,修福也修慧。正式成為効勞生後,素蘭師兄除了維持原本掃階梯的工作外,也開始除草、收驚、準備敬拜的水果、打掃內殿……問她覺得難不難?苦不苦?師兄一律笑臉回答:「不會啦!來行天宮就是歡喜!」
素蘭師兄每次到內殿拖地,總是會跟 恩主公說些心裡話,不求榮華富貴,只願効勞順利,與大家和睦相處。効勞生之間也確實像家人、姊妹一般,有位高齡一百零六歲的効勞生,每次看到素蘭師兄,就先給一個大擁抱,或是偷偷將點心放在她背包裡;此種善緣,正應驗了行天宮寶經《岳武穆王敦倫真經》:「朋良友益,人情有裨。」所結交的朋友皆為良善之人,那麼自己的人際關係便能夠經營得宜。如此,每個朋友都將是一份善緣,為彼此的生命增添美好風景。
一字訣-忍
採訪過程中,素蘭師兄說得最多的字,便是「忍」。在廟裡服務,接觸十方信眾,有時人一多,誤解在所難免。師兄說:「如果有人說了不中聽的話,我們就忍耐,或許有人認為志工是義務服務,憑什麼『白白被講』?其實,來這裡最重要的就是『這顆心』,自我調適、修心,那才是効勞的意義。有時候遇到有人認為自己是對的、有經驗的,我們就微笑傾聽,重點是關心對方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地方。年長師兄就是這樣教我,我也提醒新進的師兄『認真、用眼睛看、少說多做』。」
素蘭師兄接著分享:「再比如收驚,不用執著收驚的人龍太長或時長不夠,就是盡量做,相信一定能做好;因為這是聖神仙佛的保佑,我們是 恩主公的『腳手』,是透過我們來服務善信,所以隊伍再長也一定會圓滿,不用擔心。」
感應與感恩
想來是真的與 恩主公有緣,素蘭師兄自陳,屢屢有「靈光乍現」的時刻,眼前會忽然出現某些畫面,好似在提醒她正確的道路。比如某次因故數日未來効勞,在半夢半醒間,她感覺到玉皇殿前後長滿了雜草,才驚覺一定是太久沒到廟裡服務,荒廢了道業;相反地,勤奮時腦海總會閃現一片金黃的稻田,結實纍纍。也是因為種種感應,讓她開始茹素、護生。
而在現實生活中,素蘭師兄也受到了 恩主公的慈悲護佑。比如每當失業時,都會剛好出現貴人介紹工作,那些年她待過瓷器工廠,也在醫院做過清潔工作,儘管不輕鬆,但總能無縫接軌,公司的福利也都很好,讓她得以維持家庭所需,無後顧之憂地効勞,便是最幸福的事情。最要感恩的,是有次遭小客車擦撞,休息了五個月,卻能恢復良好,沒留下任何後遺症;她明白這是 恩主公的德澤,方能有驚無險,除了更認真効勞,也歡喜布施,誓願要將 恩主公的愛傳遞出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