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詩情寫意】
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
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。所謂伊人,在水一方。
遡洄從之,道阻且長。遡游從之,宛在水中央。
蒹葭萋萋,白露未晞。所謂伊人,在水之湄。
遡洄從之,道阻且躋。遡游從之,宛在水中坻。
蒹葭采采,白露未已。所謂伊人,在水之涘。
遡洄從之,道阻且右。遡游從之,宛在水中沚。
-《詩經‧秦風‧蒹葭》
綠草蒼蒼,白霧茫茫,有位佳人,在水一方;綠草萋萋,白霧迷離,有位佳人,靠水而居……這首流行歌的詞意是敘述仰慕者對所愛之人的傾心與思戀,懇切希望能得到對方的青睞;但四處尋找她的蹤跡,卻感到如此遙遠而難以到達,彷彿是在與水相隔的彼岸,永遠可望卻不可即。
詞曲的優美及意境的深遠,令此首歌自西元一九七五年發表以來,便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男女,若是他們有類似的心情,即鍾情嚮往某人,可是又難以親近,那種心中的掙扎和悸動,使人惆悵久久,低迴不已。作詞者陳喆(筆名「瓊瑤」)以〈蒹葭(ㄐㄧㄢ ㄐㄧㄚ)〉為靈感來源,寫成纏綿悱惻的現代歌曲,傳唱至今半世紀仍歷久未衰,也讓〈蒹葭〉成為《詩經》中的情歌代表作。
尋尋覓覓 芳蹤何處
〈蒹葭〉共三章,形式複疊。三章的意旨是相同的,只是以修辭的方式來變換韻腳,但讀來並不覺得反覆、累贅,反而產生一種縈繞胸懷的情韻,讓人蕩氣回腸。 全詩三章皆以「蒹葭」引起,蒹葭指蘆葦。藉由蘆葦隨風擺盪的飄忽感,營造出詩中茫然而朦朧的氛圍:
水邊蘆葦蒼茫一片,秋涼露水已經結霜。我所傾慕的佳人呀,就在河岸的那一方。逆著曲流宛延而上,道路險阻卻又漫長。順著直流尋覓芳蹤,她彷彿就在水中央。
水邊蘆葦淒清一片,晨光露水仍沒乾透。我所傾慕的佳人呀,就在河岸的那一邊。逆著曲流宛延而上,道路險阻而又攀升。順著直流尋覓芳蹤,她彷彿就在水中島。
水邊蘆葦連綿一片,清早露水尚未消失。我所傾慕的佳人呀,就在河岸的那一畔。逆著曲流宛延而上,道路險阻還又迂迴。順著直流尋覓芳蹤,她彷彿就在水中洲。
逆流而上、順流而下,與其說是尋找佳人的艱辛,毋寧說是想要親近佳人卻又不可得的徬徨無奈心情。創作者以詩中撲朔迷離的尋覓過程,投射出主角起伏的思緒:從初見的欣喜、找人的殷切,到受阻的煩惱、失落的惆悵,最後則是仍保持著一丁點微渺的希望與心中依然留存的美好印象。這番千轉百迴的心路歷程,相信是許多仰慕者共通的生命感受,即萬般深情卻只能遠遠看著對方,這般莫可奈何的處境最是令人神傷。
蒹葭未秀 鍾情未果
「蒹葭」在本詩中用來統稱蘆葦,實際上「蒹」和「葭」並非同一種植物,但同為禾本科。根據東漢許慎《說文解字》稱:「蒹,雚(ㄏㄨㄢˊ)之未秀者。」清朝段玉裁注:「蒹、菼(ㄊㄢˇ)、雚一也,今人所謂荻也。」可知「蒹」是未開花結穗的「雚」,而「雚」是「荻」(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)的古稱。
至於「葭」的確就是蘆葦(Phragmites australis),根據西漢毛萇的《詩經》注疏:「葦之初生曰葭,未秀曰蘆,長成曰葦。葦者,偉大也;蘆者,色盧黑也;葭者,嘉美也。」換言之,此種植物初生時稱「葭」,開花前稱「蘆」,結穗後稱「葦」。
由此可知,「蒹」和「葭」是初生、未開花的荻草和蘆葦,或許是創作者有意安排,以此象徵仰慕者的愛情還沒有結果。但最終是否能兩情相悅呢?詩歌並未交代後續,只留下遠遠相望的身影,令人再三回味。
吟詠之餘 |
---|
秦國先祖嬴非子是替周孝王養馬之人,而被封在秦邑(今甘肅天水),後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,遂正式列為諸侯。〈秦風〉共十篇,為春秋時秦地(即甘肅和陝西的渭河流域)之詩歌,既有慷慨激昂的詩篇,也有細膩繾綣的情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