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字裡行間】
老當益壯 永保長青
山無人跡草長青,異彩奇香不識名。
只是苔花兼蘚葉,也無半點俗塵生。
-宋‧楊萬里〈道旁草木二首‧其一〉
這首絕句作於宋孝宗淳熙七年(西元一一八○年),當時楊萬里從家鄉吉水(在今江西中部)啟程,南下廣東任職,在途中見到奇花異草,一時興起而作。詩中明確指出奇異物種的特徵:長青、花色多樣且香味獨具、外形類似苔花、葉子似蘚,讓他覺得清新脫俗。「苔花」並非苔類的花,因苔類不會開花,苔花其實是一種地衣,為黃褐色,遠觀類似一片黃花,故稱。
「長青」是指草木能永保蒼翠,雖歷經低溫,仍可綠意盎然,因此常用來比喻年長者具有青春活力,令人感到朝氣蓬勃。
甲骨文的「長」是象形字,上部豎立之筆畫描繪的是長頭髮,其下一橫表示用簪子束起頭髮;下部是一個微屈身體的人,伸出手抓握左下角以一豎表示的枴杖。上古時中原各部族不剪頭髮,所以年紀愈大、頭髮愈長;而身體向前微屈則是衰老的象徵,所以需要枴杖來扶持。由此可知「長」是指年紀大、輩分高的人,讀作ㄓㄤˇ。因年老者閱歷多,受到其他人敬重,具有引導作用,後來便引申指團體中的領袖,如「首長」;或形容排行第一的人,如「長子」。其次,人的年歲是逐漸增加的,所以「長」也當動詞,代表「生養發育」,如「長大」。
「長」的另一種用法,來自於字形中代表老者特徵的長頭髮,引申形容時間、空間的久遠,而與「短」相對,讀作ㄔㄤˊ,如「長期」;或用來指稱一個人的優點、突出的技能,如「專長」。由「久遠」一義又引申形容「多餘」的狀態,此時則讀ㄓㄤˋ,如「長物」。
「青」在甲骨文中是會意字,上方的「屮」(ㄔㄜˋ)表示初生的草木,下方的「丹」為一種能製成顏料的赤色礦物,也可泛指各種礦石。所以「青」本是色澤如初生草木的綠色銅礦石。這種礦石同樣能研磨製成顏料,但產出的顏料因化學成分及氧化過程的差異,分別會有藍色、綠色或介於兩者之間的藍綠色,造成「青色」經常隨著深淺變化而可指稱綠色、藍色、靛色,甚至是濃重如墨的黑色。
到了西周金文,上方的「屮」有時寫成「生」,也是草木長出地面之意;下方的「丹」則有時寫成「井」,或許是指丹石採自於礦井中,其涵義不變。至戰國後期隸書出現,又將字形訛變,於是就成了今日的「青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