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57期

【守護健康】

遠離老年憂鬱症

長輩全身不舒服,做了身體健康檢查卻找不出明確原因,那麼就可能和心理層面有關,舉例來說,不少老年人隨著身體機能逐漸退化,再加上面臨退休、社交圈縮小等階段性變化,容易感到心情低落,甚至罹患憂鬱症。

 

不過,有憂鬱傾向的長者多半不願承認情緒出現問題,也不習慣尋求專業協助,而且老年憂鬱的表現相較於年輕人更為隱蔽,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正常的衰老過程,因此,瞭解老年憂鬱症的特徵或早期徵兆,對於及時發現並提供適當協助,無疑是至關重要的。

症狀辨識
 

陷入憂鬱的長輩往往不會直接表達感受,反而常以身體不適的方式呈現,例如:持續的疲倦感與精神不濟;睡眠問題(失眠或過度嗜睡);食欲明顯改變(減少或增加);反覆訴說身體不舒服,甚至感到持續性的疼痛,但醫療檢查結果正常等。再者,可能還會有記憶力衰退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無故易怒或焦慮不安、自我價值感低落等情形。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老年憂鬱症與失智症常會有相似症狀,所以需要專業醫師進一步鑑別診斷。

 

成因分析
 

老年憂鬱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,包括生理、心理與社會等,以及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:

 

生理因素

  • 腦部變化:隨著年齡增長,若有較嚴重的腦部萎縮,或是腦室周邊白質高密度顯影異常,會影響情緒調節和認知功能。
  • 慢性疾病:許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,如糖尿病、高血壓或心臟病等,通常會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。
  • 藥物因素:老年人多半需服用多種藥物,而藥物副作用或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會影響情緒平衡。

 

心理因素

  • 喪失與孤獨:在人生的老年階段,可能面臨配偶或重要親友的喪失,這種失落感往往使人深感憂鬱、悲傷。
  • 自我價值感降低:子女有自己的生活、從職場退休等人生變化,可能使老年人感到失去了自己原本的社會角色,造成自我價值感下降。

 

社會因素

  • 缺乏社會支持:孤立無援、缺乏人際互動和支持,會加重老年人的憂鬱症狀。
  • 經濟壓力:部分老年人面臨退休後的經濟困難,會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。

醫學診療
 

診斷老年憂鬱症依賴詳細的臨床評估,像是患者的病史、症狀、生活情況等,並且使用心理量表等工具,掌握症狀程度。治療方式則視患者個別的病情而定,常見療法包括了藥物治療(調節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)、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、心理治療(例如認知行為治療、支持性心理治療)等。

 

生活建議
 

建議長者盡力做到下列生活事項,可有效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,或是減緩憂鬱:

 

規律作息

保持規律的日常作息,睡眠充足有助於情緒穩定。
 

健康飲食

腦部需要均衡營養方能正常運作,富含Omega-3脂肪酸(如深海魚類)、抗氧化物質(如新鮮蔬果)的飲食有助於預防憂鬱症。


保持身體活動

適當的運動不僅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,還能夠促進腦內啡等「快樂荷爾蒙」的分泌。建議老年人可根據自身能力與身體狀況,每天進行三十分鐘的輕度至中度運動,如散步、太極拳、游泳等。


培養興趣愛好

維持或培養有意義的興趣活動,如園藝、繪畫、音樂、閱讀等,能夠帶來樂趣和成就感。


維持社交連結

鼓勵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、志願服務或興趣小組,並且保持與親友的聯繫。研究顯示,擁有良好社交網絡的老年人較不易罹患憂鬱症。

結語
 

老年憂鬱症並非正常老化的現象,而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,及早識別、診治能夠明顯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。建議老年人和家屬,要增進對老年憂鬱症的認識,消除偏見;長輩可採取正向生活方式預防憂鬱,若出現相關症狀,務必積極尋求專業協助、及早治療,在醫療照護和社會支持下,度過更加健康、快樂且自主的晚年。

 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