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天宮點滴】
培育人才 造福社會
行天宮文教發展促進基金會自民國八十四年成立以來,秉持宗教的慈悲情懷,致力於培植各界英才,涵養人格品德,願以星星之火,點亮全人關懷的教育之光。
七月五日星期六上午十點,基金會於行天宮附設玄空圖書館敦化本館,舉行「行天宮培育學生獎助學金」頒獎發禮,各個領域學生五十六位、醫學院學生六十九位,眾人齊聚一堂,和評審教授相見歡,互道感恩、互相勉勵,場面溫馨。在頒獎典禮前,特別舉辦「醫學系學生交流會」,邀請醫學領域專家學者蒞臨,與醫學系學生進行交流與經驗分享,傳道解惑,指點迷津,陪伴他們醫學養成之路更加順暢。
面對未來的勇氣
恩主公醫院楊純豪準院長在專題演講中提到,近年科技有爆炸性的發展,無論是醫療或其他領域,專業人才都將面臨極大的挑戰。面對變化如此迅速的社會環境,不再適合單打獨鬥,唯有組成團隊,重視溝通與合作,才能走出新路。尤其是AI科技,必須學會適應善用,並與之共存,才不會被時代的浪潮所淘汰。
在心理素質方面,醫療從業人員首重「同理心」,以人為本,視病猶親,如此才能真正照顧好每一位病患。在忙碌的醫療現場中,難免會有挫折,此時我們可以想一想,自己為什麼會走上醫療這條道路。「勿忘初心」可以讓我們走得更直、更遠。
最後,未來總有許多的不可知,但楊準院長勉勵大家,必須要有「勇氣」。要有承擔的勇氣,要有堅持的勇氣,要有修正的勇氣,要有面對自己和別人的勇氣,如此一來,相信能突破許多難關,對社會做出貢獻。
觀照自己,關懷他人
行天宮志業公益會黃忠臣會長致詞時表示,致力於文化和教育,是行天宮一直以來的目標,希望鼓勵學生可以無後顧之憂,安心學習。
現在的社會環境複雜,價值觀偏差、混亂所在多有,導致許多人迷失自我。如果我們眼中只有自己,那麼世界就會變得冷漠,還可能因為一己之私,造成許多無謂的傷害。
因此,期盼在座學生,人生這條路,無論走上哪一條路,在什麼位置,都要有良善的品格。身要正、心要純,對事公平端正、對人謙遜有禮,對世界抱持善意的眼光,並且經常觀照自心,反躬自省,保持敏銳的覺察,守住心中那片清明良善的心池。
正如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開示:「對別人好,就是對自己好。」看見他人的需求,看見社會的需求,懷抱溫暖慈悲的心,同理關懷、尊重他人。將知識化為力量,讓社會平安。當社會更加安定,自己的心靈也因付出而獲得幸福和喜悅,這就是一種善的循環。
勉勵與期許
前教育部長吳清基認為菁英教育是一本萬利,栽培出來的人才,對社會的貢獻可以說是不可限量,因此對行天宮教育志業多年來的努力,吳前部長給予高度的肯定。
人的未來有無限希望,一顆小小的種子,將來可以成為一片森林。期勉學生鑽研專業技能,實現自我之外,也要關懷社會。誠如宋儒張載所言:「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。」能有這樣的心念,眾人就能攜手前行,讓社會更好。
行天宮董事林聰明自言年少求學時過得清苦,對於每一個學生的迫切需求,都能感同身受。教育是人類延續的關鍵,是階級翻轉的樞紐,林董事鼓勵大家,一定要將所學回饋社會。生命就在每一個起心動念,心若正,習慣就正,行為就正,進而讓自己的命運走向正途。
行天宮醫療志業董事吳志雄除了對此表示贊同,也特別希望醫學院學生未來能以專業照顧病人,以仁心溫暖世間,讓行天宮的善行義舉,能夠延續下去。
恩主公醫院於民國八十七年服務社會至今,已經有廿七年的時間,目前重要的階段,是急重症大樓的興建,已經接近動土,未來會有四九九床,僅次於醫學中心的規模,也歡迎大家一起來服務,替三鶯土樹桃園大溪地區的民眾帶來更好的醫療服務。
「願天常生好人,願人常行好事。」期勉大家體會關聖帝君對世人的慈悲護佑,每個人都能發揮上天賦予的善良天性,做一個光明磊落、品格端正的好人,常行關懷他人的好事。並將「知識」化為力量,幫助更多人獲得幸福平安。盼望每一份善心都能綿長久遠,集結眾人之力,共同推展公益,讓社會更加良善美好。
努力就有出頭天 |
---|
學生代表上臺分享心得與經驗談。 ◎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林同學 ◎臺灣大學醫學系陳同學 ◎臺灣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陳博士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