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守護健康】
淺談熱傷害
臺灣的夏季本就又溼又熱,隨著地球暖化,近年來溼熱已經演變為酷暑,平均氣溫屢創新高紀錄。高溫不僅會影響生態環境、日常生活,也可能危及我們的身體健康,嚴重時甚至有性命之憂,因此,大家千萬不可輕忽。
熱傷害的類型
面對炎夏的酷熱,瞭解高溫所產生的各種傷害,有助於我們及早預防、及時因應。從生理學的角度看來,熱傷害多是因為體液與電解質大量流失所導致,依據醫學文獻,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:
熱暈厥
主要症狀是暫時性失去意識,通常時間不長,離開高熱環境、補充流失的水分、經適當休息後可以恢復。
熱痙攣
體液與電解質大量流失後所導致,造成肌肉不正常收縮,常伴隨嚴重疼痛,引起相當程度的不適感,連身強力壯的年輕人都可能難以忍受。發生不正常收縮的肌肉,有時不僅只在肢體,嚴重者還會發生於腹肌或背肌等處。
熱衰竭
在高溫造成體液與電解質不足的情況下,患者會出現全身倦怠、體溫上升、頭暈、頭痛、血壓下降等狀況。「衰竭」一詞提醒我們應密切關注症狀,患者的體溫會上升,雖很少達到攝氏四十度,但嚴重時仍可能失去知覺,變成中暑。
中暑
熱傷害中最嚴重而有致命風險的類型,當屬「中暑」,又可分為兩大類︱「傳統型中暑」多發生於老人、小孩及慢性疾病患者等族群,他們通常缺乏對於環境溫度的調適能力;而「勞動型中暑」顧名思義,則多發生在高溫環境中工作或活動的軍人、勞工、農夫與運動員等。患者體溫往往高達攝氏四十度以上,伴隨著意識改變,甚至可能陷入昏迷;進一步檢查,則可能發現橫紋肌溶解、腎衰竭等情形。
熱傷害的因應之道
一旦身旁有人發生熱傷害,應遵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制定的「五步驟」:
一、蔭涼:將患者移至蔭涼或通風的地方。
二、鬆脫:鬆脫患者衣物,使其平躺休息;若有嘔吐,則側躺保持呼吸道暢通。
三、散熱:為全身皮膚降溫,讓患者浸泡於冷水裡,或將冰袋放置於患者的頸部、腋窩等處。
四、補水:患者若意識清醒,可給予冷開水、運動飲料,補充水分、電解質。
五、送醫:撥打「一一九」盡速送醫,讓專業醫療人員接手處理。遇到危險等級較高的個案,盡早送醫以尋求進一步處置,這是攸關患者預後的重要關鍵。
值得一提的是,救護車內的高級救護技術員都曾受過相關的教育訓練,對於呼吸道處置、靜脈注射等都已有足夠的能力與經驗,相信一定能更早就啟動進階照護。
面對未來,極端氣候或許將持續發威,我們可能遭逢更嚴峻的環境考驗。秉持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,做好充足準備,避免不必要的傷害,應是我們維護健康的不變良方。
預防熱傷害「三不」與「三要」 |
---|
◎三不:
◎三要:
※熱傷害高危險群:嬰幼兒、六十五歲以上長者、孕產婦、戶外工作者、運動者、過重及肥胖者、服用特定藥物(如抗組織胺藥、利尿劑等,請務必諮詢醫師)者、慢性疾病患者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