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55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坐看牽牛織女星

一閃一閃亮晶晶,滿天都是小星星。
掛在天上放光明,好像許多小眼睛。
一閃一閃亮晶晶,滿天都是小星星。
           -童謠〈小星星〉

 

仰望夜空,除了月亮、雲彩外,還有滿天繁星,彷彿無數一眨一眨的眼睛,散發著明亮光芒,〈小星星〉這首耳熟能詳的童謠,歌詞以淺顯易懂的文字,寫出了星空之美。 許多早期文明如巴比倫、希臘、印度、埃及、中國等,已對天空、星象進行了系統性的觀察,甚至形成相關文化,舉例來說,中國古人特別注意到織女星(即織女一)與牛郎星(即河鼓二)隔著銀河遙遙相對,衍伸出七夕情人節的美麗傳說。

 

時至近代,對天空的觀察發展為「天文學」,這是一門使用天文望遠鏡進行觀測、取得影像和資料,並運用數學、物理、化學、電腦模擬等,予以描述、分析、解釋,研究宇宙天體(如星系、恆星等)和天文現象(如超新星爆炸、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)的自然科學,對於許多星體的真實樣貌,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。

 

其實天上的星星難以計數,科學家目前所知仍然十分有限,但僅僅揭開神祕面紗之一角,已足以讓我們領略到宇宙與星星的壯闊及奧妙。接下來,讓我們跟著天文學啟航出發,飛向浩瀚無垠的太空吧!

遠古
 

西元一九二○年代,比利時物理學家-喬治.勒梅特首度提出「宇宙不是靜止的,而是在不斷膨脹」的看法,而美國天文學家-愛德溫.哈伯的實證觀測與精確演算則提供有力證據,發現距離地球愈遙遠的星系,遠離地球的速度愈快,顯示宇宙一直在膨脹,後稱為「哈伯-勒梅特定律」,科學界以這個定律為重要基礎,發展出「大爆炸」或「大霹靂」(Big Bang)理論,描述宇宙起源與演化,是目前廣泛獲得支持的宇宙學模型。

 

宇宙是如何形成的?

根據「大霹靂」理論,約於一百三十七億年前,宇宙剛出現時,溫度之高,無法以人類的數字衡量,所有的空間、時間、能量、物質、作用力……全都擠在不到英文句點一兆分之一的體積裡,密度之大,同樣超乎人類想像。

 

突然,這個極度微小的宇宙發生「大爆炸」,開始急遽膨脹,速度比光速還快。接著,宇宙暴脹的速度慢了下來,溫度也持續下降,開始出現我們今日熟知的基本作用力(例如:將萬物拉攏聚合的「引力」),以及各種物質(例如:帶正電的「質子」捕獲帶負電的「電子」,形成最早的「原子」)。

 

宇宙中有多少顆恆星?

早期宇宙裡,引力將氫原子、氦原子等物質拉攏聚合,構成大片星雲。星雲內部歷經重力塌縮(在物質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向內塌陷)的過程,造就了一個個具有一定質量、核心進行核融合、本身能發出光和熱的天體-宇宙出現約兩億年後,第一批「恆星」誕生了,其中多數將持續燃燒幾十億年。

 

同樣受到引力影響,眾多恆星開始聚集為「星系」,星系又組合成螺旋狀、棒旋狀、橢圓狀、不規則狀等不同外形的「星系團」,或是規模更大的「超星系團」-對於近代的天文學家或天文迷而言,無疑是極為美麗壯觀的景象。

 

有人會問:恆星是我們可觀測的主要星體,那麼,宇宙中究竟有多少顆恆星呢?天文學家根據「哈伯太空望遠鏡」的深空影像平均估算,在「可觀測宇宙」(人類可觀測的宇宙空間,直徑約九百三十億光年)中,存在約兩千億至兩兆個星系,每個星系裡的恆星數目約數千萬至數兆不等,所以我們可以大致推測的恆星總數,約莫為十的二十二次方至二十四次方,堪稱名符其實的「天文數字」!

超新星為何對我們深具意義?

在宇宙第一批恆星當中,也出現了第一批「超新星」,它們並未存續至今,卻對地球、人類的存在做出極大貢獻。

 

起初,氫、氦是宇宙中占絕對優勢的主導元素,而有些恆星質量頗為巨大,核心的壓力與溫度極高,足以鍛造出碳、氧等各種新型化學元素,不過,恆星內部的氫元素會逐漸耗盡。大霹靂發生的十億年內,這些恆星於消亡之前,產生高溫、高壓,最後爆炸,釋放出強大的能量和光亮,因光度瞬間增加,甚至超越整個星系,猶如太空中突然出現一顆極大的新恆星,故稱為「超新星」;而就在爆炸的同時,也將各種元素散播到星系各處。這些我們目前能在元素週期表上看到的化學元素,通過各種複雜的方式,形成更加複雜的物質,包括了環繞恆星運行的行星(例如地球),以及行星上的生命(例如人類)。因此,我們怎能不對超新星,滿懷著敬意與感恩呢?

 

認識太陽系 地球是我家

大霹靂發生後約九十一億年,亦即約四十六億年前,在一個平凡的宇宙角落—室女座超星系團的邊緣,有個平凡的星系—銀河系,其內一個平凡區域—獵戶臂之中,一顆毫不起眼的恆星—太陽誕生了。
 

太陽系是個大家族,環繞太陽運行的主要天體為八顆行星—水星、金星、地球、火星、木星、土星、天王星、海王星,以及冥王星、鬩神星、妊神星、鳥神星等矮行星;此外,還有為數不少的衛星、小行星與彗星。
 

地球這顆行星,約於四十五億年前,在太陽周圍一個冷熱適中的區域裡形成,逐漸演變為擁有陽光、空氣、水的環境,孕育出無數生物,比方說哺乳動物中的智人—也就是我們人類,已發展出觀星的文明,能夠探索宇宙、觀測其他星體了。

讓我們觀星去
 

地球上能看到的星星,主要為本身會發光的恆星,和一些行星、衛星及太陽系小天體。肉眼可見的星星約數千顆,若想「近觀」更多星體,就需要仰賴天文望遠鏡的協助。

 

教人大開眼界-天文望遠鏡

目前已知最早的望遠鏡,出現在十七世紀初期的荷蘭;義大利的伽利略‧伽利萊予以改良,製造出第一具天文望遠鏡,相較於肉眼,大大擴展了所能觀察到的領域,伽利略因而被譽為「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」。自此以降,人們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天文望遠鏡,可從外太空及地球表面觀測星星。

 

「太空望遠鏡」是極為重要的天文望遠鏡,能夠不受地球大氣層與人工光源的干擾,獲得高解析度的影像與精確資料,按照觀測的電磁波譜頻率,分為伽瑪射線、X射線、紫外線、可見光、紅外線、微波和無線電等不同類型。「哈伯太空望遠鏡」是天文史上最著名的太空望遠鏡,其命名來自前文提及的愛德溫‧哈伯,屬於觀測可見光的光學太空望遠鏡,於一九九○年升空啟用,運行於地球軌道,取得許多珍貴的太空光學影像;二○二一年,屬於紅外線太空望遠鏡的「詹姆斯‧韋伯太空望遠鏡」亦已發射升空,放置於太陽和地球之間,相信也會為解開天體之謎帶來極大助益。

 

四季星空 美不勝收

在地表上,許多國家都有專業的天文臺,設置解析度極高的天文望遠鏡,供天文學家進行觀測、研究;很多天文迷也會自行購置天文望遠鏡。一般民眾可參訪對外開放的天文臺或天文館,像是來到「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」的「望遠鏡觀測區」,即可親眼一睹天上「明星」的風采。

 

若想學習辨識星名、星座,早年的觀星入門者會使用指南針(辨別方位)與星座盤(可轉動顯示不同月分的星圖);現今科技發達,亦可使用手機下載觀星的應用程式,十分便利。從地表仰望夜空,星圖會隨著季節、月分出現變化,但同樣美不勝收。對於入門者來說,「北斗七星」、「北極星」以及「春季大三角」、「夏季大三角」、「秋季大三角」、「冬季大三角」,是較容易辨認的星星。

 

觀星可以是一門學問,需要具備相關知識與設備;我們也可以找個晴朗無雲的夜晚,陪伴親友來到遠離光害的海邊或山上,只是單純地欣賞綴滿夜幕、猶如鑽石般的璀璨星光,亦不失為人生樂事。還在等什麼呢?趕快加入「追星族」的行列,一起來「夜觀星象」!
 

夏季大三角—織女一、河鼓二、天津四

夏季大三角由天琴座的「織女一」(俗稱織女星)、天鷹座的「河鼓二」(俗稱牛郎星)及天鵝座的「天津四」組成。
 

「織女一」是北半球夜空非常明亮的恆星,在夏季大三角的三顆星當中也最為閃亮,到了夏季,天一黑就從東方升起,呈藍白色,是這個方向最引人注目的星星,建議先找到它後,再依序找出「河鼓二」與「天津四」。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