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樂活慢行】
時光的故事 空軍三重一村
大榕樹下葉飄香,左鄰右舍休憩場,
你坐我坐大家坐,山南海北趣話長。
-榕樹下打油詩〈眾人說〉節錄
空軍三重一村位於新北市三重區正義南路底,占地約一點四公頃,鄰近淡水河畔,對岸就是大稻埕。民國四十三年闢村,作為空軍將士的官舍,有近六十戶,目前多已搬遷。由於有歷史和文化特殊性,而被保留下來,整修規劃為「眷村文化園區」,典藏文物,並展示過往建築原貌-紅木門、磨石子地、碎花磚、鐵花窗、老桌椅,到處充滿濃厚的懷舊氛圍。
新生地,新移民
早年,三重叫「三重埔」。埔,就是河邊的沙洲。在漢人尚未進入之前,這裡是平埔族武灣社的漁獵之地。清朝年間,逐漸有少量的漢人居住在此,成為臺北和新店兩大聚落的交界地。
當時,鄰近淡水河畔的土地種植許多蔬菜,用以供給大城市之所需,久而久之就被人稱作「菜寮」,用人力舢舨載運蔬菜到大稻埕或艋舺。而停放舢舨的地方,就叫做「港墘」。對岸的港口,就叫「大橋頭」。
日治時期後期,美軍大舉空襲,日軍在菜寮建立防空陣砲地,並挖掘地下通道,放置彈藥,陣地上架設六門高射砲,負責攔截沿著淡水河飛來,轟炸總督府和臺北橋的敵機。 民國三十八年,國民政府遷臺,為了安置數目龐大的軍人及軍眷,在各地興建眷舍。三重空軍一村就選建在昔日的防空陣炮地上,村舍圍繞陣砲地而建,依照軍階和軍眷人數分配房舍,用竹籬笆和泥土充作牆壁,原以為是暫時安頓,沒想到就此長居。
大榕樹,小山坡
三重一村位於淡水河岸,每逢大雨必淹水,水深及腰,退水後到處都是黃泥,光是打掃就要兩個禮拜的時間。民國五十二年的葛樂禮颱風,更造成村內很大的損失,後來在國防部的援助下,修建成堅固的水泥房,也就成為今日所見風貌的雛型。特別的是,當時家家戶戶也都墊高樓梯和門檻,並設置「防洪樓」,淹水時可以用來暫時避難。目前村內仍有一處防洪樓遺跡可供參觀,因陋就簡的設計,也展現當時軍眷勤儉克難的精神。
生活雖然刻苦,但居民的感情相當好。以陣砲地為中心的村舍,因而有了廣場式的開放空間,忙完家務的婦女、放假的官兵,總會聚集在榕樹下聊天、泡茶,就像是全村共用的客廳,大家和樂融融。坐在這裡,不用保全警衛站崗,遠遠就能看著村莊唯一的門口,達到守望相助的功能。夏天晚上,偶爾也會有勞軍活動,在廣場放電影,是物資缺乏的年代中難得的娛樂。
村裡的孩子則喜歡爬上長滿野草的砲陣地掩體,他們稱作「小山坡」,在這裡玩球、放風箏、捉迷藏、抓金龜子。當時,地下甬道雖被當作防空洞,可是早已年久失修,通道被泥沙掩埋大半,只有膽子大的孩子才敢進去探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