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餘音繞梁】
鋼琴之王李斯特
李斯特.費倫茲(Liszt Ferenc,一八一一~一八八六)是浪漫主義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,他跟蕭邦是好朋友,同樣以鋼琴演奏著稱;不同的是,蕭邦擅長豐富優美的旋律與和聲,李斯特則以快速的指法、驚人的技巧和極具魅力的現場演出而舉世聞名,猶如旋風一般橫掃歐陸,獲得「鋼琴之王」的美譽,並首創「交響詩」的音樂形式,對後世音樂家的創作產生許多啟發與影響。
嚴師出高徒
李斯特出生在一個叫萊丁的小村,父親是匈牙利人,母親是日耳曼人。「李斯特」在匈牙利語中,其實是麵粉的意思。從小他就跟著身為音樂家的父親學習鋼琴及樂理。李斯特居住的小村莊,總有許多漂泊的吉普賽人來來往往,他們會演奏一些特殊音階和民族歌曲,李斯特在耳濡目染下,也自然學會這種充滿異族情調的曲風,並成為日後創作的養分。
天資聰穎的他,在貴族的支持下前往維也納深造,師承貝多芬高徒徹爾尼門下,接受嚴格且扎實的訓練,打下他日後成名絕技的基礎。在一次演奏會中,他的表現完美無瑕,博得滿堂彩,連剛好來聆賞的貝多芬,都忍不住上臺擁抱給予鼓勵。
後來,李斯特全家移居巴黎,他開始在一些沙龍演奏,並從事教學工作。年輕的李斯特非常勤奮,從早上八點開始工作,一直到晚上十點。二十歲時,他遇見了蕭邦,兩人個性不同,卻對彼此的特質相當敬佩。蕭邦欣賞李斯特的高超指法,李斯特則在蕭邦的演奏中發現,演奏除了技巧之外,還有一種叫作「情感」的幽微之物,並深受影響。
堅持必有路
二十八歲時,李斯特在眾人的鼓勵下,終於走上歐洲巡演之路。一開始並不順利,在法國和德國都不受歡迎。他沒有放棄,堅持自己應該走的路。有志者事必成,一八四○年情況好轉,聽眾開始醉心於他那狂風驟雨般的演奏風格,甚至出現所謂的「李斯特狂熱」。在各地都出現「追星」的風潮,不但爭相搶票進場,還把李斯特的畫像做成項鍊、胸針,更甚者試圖蒐集他的頭髮、喝過的咖啡杯當作收藏品。八年間,他總共表演了一千多場,足跡橫跨歐陸,他並沒有棧戀名利金錢,把所得幾乎都捐給慈善機構、孤兒院、音樂學校。
一八四七年後,他不再巡迴表演,開始專心作曲。《匈牙利狂想曲》融合了吉普賽音樂元素、李斯特招牌的大幅度跨弦、快速彈奏、左右手交換。樂曲中刻意運用音階之外的音符,製造出滑稽幽默的聽感,也成為日後許多卡通片愛用的橋段;《愛之夢》則是受蕭邦影響,溫柔如水的琴音,相當動人。
而這段期間,他創作一種「交響詩」的音樂形式,突破傳統交響樂的框架,以單一主題的方式,詮釋既有的文學、詩歌、神話或戲劇,表達出濃厚民族色彩與情感。
代表作《前奏曲》,靈感源於法國詩人拉瑪丁《詩的冥想》,相對於詩中的陰鬱悲觀,李斯特以樂觀正向的方式回應,表達出「低潮」只是人生的前奏曲,只要充滿熱情努力向上,定能雲破天開,看見美麗陽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