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53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人間的桃花源

匯聚心中愛與善,

點燃人間光與熱。

  -行天宮平安心語

 

東晉陶淵明筆下「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」的桃花源,雖然只是文學家想望美好世界的一則寓言,但穿越千年時空之後,仍持續迴盪在現代人的心靈中。這份跨越時空的共鳴,源自於人類對理想社會的永恆追尋。〈桃花源記〉所呈現之「阡陌交通,雞犬相聞」的大同世界,其實正是儒家以「正己、利人」為核心的倫理共同體,如此才是人世間永續美好的精神家園。

 

人類是群體性的動物,而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分子。當我們能意誠心正地對待他人,本著利益大眾的善心待人處事,凡事公平正當,言行磊落不徇私,如此己立立人、己達達人的無私之心,不僅能消弭分別、計較的執著心態,與人相處時更能光明坦蕩、心安理得,同時還可使人與人之間充滿正能量,讓社會更加祥和安定,也就更加接近桃花源的願景了。

正己-修養心性 常懷不昧
 

從呱呱墜地開始,人生道路的前方似乎就已有許多事情等待我們完成,小自準時上學、上班、赴約,大至每個階段所要「達陣」的目標,例如:畢業、就業、結婚、生子、買房、升職……有些是別人對我們的期待,或是必須承擔的責任,還有更多其實是本身的欲望。無論是外在的要求,還是內心的渴求,這些「事務」影響著我們生命的高低起伏,也常讓我們為了要達到目的,而漸漸迷失掉原本應該清明自在的心靈。

 

行天宮寶經《司命真君靈寶真經》云:「人為萬物靈,心為一身主。」人類能成為種種生物之中最有靈性的,乃是因為我們有明覺的心靈主宰著身體與言行舉止。若能從以下幾個層面來修養己身,時時保持清明與潔淨的心性,使其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,那麼無論何時何地,都可以達到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,人生處處皆是好風景。

 

心者萬事之根本

「心」是一切事理的根本,能守住良善的本心,自然不會偏離正道,行事合宜,因此修身首要便是「正心」。

 

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開示:「心正、嘴正、眼正、耳正,得四正。」「四正」之中,「心正」居於首位,就是提醒我們平時待人處世,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心念動機,如果「心」有所偏失,無論事業、家庭或人際關係,都無法顧全。若要心念端正,就必須不斷提醒自己,行為言語應以道德為依據,並能「一日三省吾身」,每天檢視念頭是否已經偏離道德。倘若有所偏差,就趕緊懺悔改過,這樣才能保持心念的端正良善,並進一步發揮端正的善心,造福人群。

 

廉潔不亂心田

在我們追求功成名就的過程中,經常會出現一些誘惑,有時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不正當手段,有時則是名利所帶來的浮誇生活方式,雖然帶來了一時的快樂,但卻會迷失本心,誤以為這些虛妄的事物就是「成功」。

 

其實,人生真正的成功並不僅限於眼前的名位、事業或財富,而更重要的,我們是否增進了自己的識見、涵養、視野與器度,讓心胸更加開闊、智慧更加清明。如此,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安康自得,生命充滿喜悅與滿足。假使我們能進一步將本身的知識與智慧傳承下去,將美善的心念發揚光大,那麼這樣的「成功」不只成就了自己,同時還成就了他人。

不齊等事 全憑真心

人生在世,難免會遇到不順遂的事,或許是來自周遭人事物的不周全或不完美,也可能是遭受了一些差別待遇,總之,這些大大小小的「不齊等事」,難以說得清、數得完,若是我們一直執著於怨懟的心念,恐怕也無助於改善困境。

 

有些人在諸事不順的時候,容易將原因歸咎於外在因素,卻忘記先檢視自己的心念。其實一個人的境遇是否能轉變,完全由自己的心念與言行來決定,此即所謂「境隨心轉」。而 玄空師父也開示「萬般由心」的諦理,提醒我們修好心、行好事,好好把握每一個修心造福的機會。順境時要心存感恩,並且不戀棧名利財色;逆境時不怨天尤人,努力充實自我,等待機會的到來。

 

日在天上 心在人中

引領人類文明向前邁進的動力,不僅是聰明才智,尚有根源於善良的靈性,這是人類異於其他物種的重要原因。在一念之間,我們可以從善,發揮正向的力量;但是也可以從惡,導致負面的結果。一個人的心念,看似很小,實際上所能發揮的影響力,絕對遠超乎預期。所以如果希望我們的社會能愈來愈好,那麼每個人就從自己開始,培養良善正直的心念。

 

想要培養良善正直的心念,最簡單而直接的方式就是修德進道,在品格與修為上日益精進。雖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但若心念光明,就算物質生活匱乏,也能快樂自在。誠如 玄空師父開示:「心念若比別人好,命就會比別人好;心念若壞,命就壞。」好命還是歹運,全看我們的心念如何,以及抱持著何種態度為人處世。而所謂的「好命」並不一定是榮華富貴,乃是靈性的完滿與圓融,這才是真正的「福慧」。擁有福慧的人生,一切安樂圓滿,不正是桃花源所歌頌的境界嗎?

利人-仁慈悲憫 和諧共好
 

人類從原始的蠻荒生活逐步發展出文明,從而建立社會的規範與秩序,有別於其他動物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,其間最大的差異即在於人類擁有體恤、同情、惻隱等良善的心性,見到他人受到危難,願意付出心力,協助對方脫離困境,使其人生重現希望。

 

行天宮寶經《太上感應篇》云:「宜憫人之凶,樂人之善;濟人之急,救人之危。」就是勉勵我們看到他人遭逢不幸,應心生憐憫;同時應該歡喜讚歎行善的人,鼓勵他們持續精進德業。其次,見到別人有急難,應該及時濟助;而當他人遇上危險,也應該立即救助。若人人都能如此溫暖人間、利益大眾,這便是成就人間桃花源的積極作為。

 

發揮愛心 傳遞幸福

生命有許多不可預期的苦難,帶來種種悲歡離合。當我們歷經歲月的磨鍊,回顧過往雲煙,應更能擁有瞭然於心的透澈。此時若細細思量,便會發現自己一路走來,除了本身的努力與修為,還有眾多適時伸出援手的貴人,他們幫助了我們跨越一道又一道的難關,這是多麼值得感謝的福分啊!

 

當我們慶幸自己經過風霜雨露的考驗還可以屹立不搖時,實應感謝這一路上扶持我們的人,同時也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,以悲天憫人之心念,為世間更多人傳遞幸福與平安。

 

《關聖帝君明聖真經》云:「救濟急難人,就是解冤結。」即是啟示我們以慈悲大愛的心念,為遭逢變故或危難的人伸出援手,讓他們在黑暗的困頓中也能看到曙光,安度人生關卡。如此一來,不但可轉化他們內心難以排解的愁悶和冤苦,伸出援手之人還能因行善而化解累世的業果惡緣,享有平安快樂的生活。這不僅是有利於雙方的美善行為,更能為社會帶來光明與無限的希望。

 

人世間的種種作為都猶如一顆種子,種下善因即得善果,反之亦然。因此我們晚年想要擁有什麼樣的生活,也就是人一生作為的總結。如同 玄空師父所開示:「少年遵循好品行、道德,上天一直加添福、祿、壽,中年就生活快活,晚年更加好命。

 

長養善心 人間安樂

人類需要互助合作,才能共存共榮,使全體享有安好的生活。將此一美善心念化作關懷他人的實際作為,而有創造人間桃花源之可能。若我們懷抱著愛心、包容、尊重、認真的態度;秉持平等、博愛、守法、具人文關懷的精神;保持開放、創新、積極、好學的動力……把這些「善」的種子,由本身向外散播開來,不僅心境清淨平和,還能消除災厄,讓大家都平安。

 

《玉皇上帝洪慈救劫寶經》云:「六宇清寧,萬民安樂,皆從善良進於仁德,功行感於神祇故也。」「六宇」是天地四方,即上下東南西北的總稱。若世人能秉持良心善性、端正言行,進而涵養仁民愛物的敦厚品德,所積累的功德善行感通天地神明,便能使六宇清靜安寧,萬家百姓平安喜樂。

 

謹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真誠面對自己,省思已往的種種作為,有過當改,秉持「推己及人、止於至善」的心念,奉行 關聖帝君傳世明訓:「讀好書,說好話,行好事,做好人。」透過每個人的正己修行與利他實踐,行道義之事,並引領他人向善,深耕人間的福田,綻放出朵朵美善福慧的桃花,實現桃花源中安和樂利之境的終極想望。

 

 

 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