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53期

【專題企畫】

心中的桃花源

心靈富足,處處是幸福。

     -行天宮平安心語

 

自有文明以來,人類就必須透過各種方式,來獲取所需資源以求生存:用汗水、用智慧,或是眾人合作,最後分享豐盛的成果,讓生命延續,讓後代傳承。人類的歷史,無疑就是一部奮鬥史,而在每一世代、每一個人的心中,對於未來也都會有美好的憧憬,希冀一種仙境或天堂的誕生。

 

這樣的美好想像,古今中外皆然,在每一個族群或文化中,它們可能有著不一樣的名字-桃花源、理想國、烏托邦、香巴拉……相同的是,那必然是描述一個幸福美好、快樂豐盛,溫暖和諧的理想世界。

山海的彼端
 

先秦時代,人們對仙境的想像,可以分成大陸型和海洋型,前者是崑崙,後者是蓬萊。崑崙是西方的聖山,是眾水之源,由西王母所掌管;崑崙城牆長數千里,城門有開明獸鎮守,內藏許多奇珍異寶與仙藥,相傳黃帝和周穆天子都曾造訪此地。

 

蓬萊則位於東海盡頭,座落「大壑」之上。大壑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大洞,海水由此流進宇宙混沌;蓬萊原本是無根之島,在海中載浮載沉,天帝擔心蓬萊掉進大壑,於是派遣大龜載負蓬萊,從此成為仙山。

 

蓬萊島上,人們住的是瓊樓玉宇,飛禽走獸皆純白無瑕,地上長出的花朵和果實都鮮嫩甜美,吃了可以長生不老,住在這裡的人都是飛仙,一日可以往返數千里,在各地來去自如。無論是崑崙或蓬萊,都屬於上古神話的範疇,但我們仍可以由此一窺人類最原始的企求-衣食無缺、長生不老。

 

蘇美神話的仙島-迪爾蒙
仙島傳說不只出現在東亞,四千多年前的西亞文化中,也有一個傳說的「迪爾蒙島」(Delmun),出土的楔形石板中記載,迪爾蒙是一座神聖之島。這裡土地潔淨,沒有災難,沒有疾病,沒有衰老,沒有悲傷,是人人嚮往的天堂。史詩英雄基爾迦美什(Gilgamesh)曾經來到此地,潛入海底摘取長生不老之花。
泰國神話的仙林-希馬萬塔(โลกาหิมพานต์)
傳說,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。山上有根石柱,支撐世界之頂。圍繞石柱的森林,就叫做希馬萬塔,是上古眾神和智者的居所。有一天,兩個神起爭執,不小心撞倒了石柱,石柱掉在太陽上,分裂成兩半,世界變得炎熱,沒有夜晚。其中一個神覺得很抱歉,便犧牲了自己,把太陽拉回地球修補起來,從此世界變成橢圓形。

無爭的小村
 

衣食無缺,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,但僅止於此的話,還不算是真正的理想世界。在華人文化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理想世界,一定就是「桃花源」了。

 

桃花源的典故,出自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〈桃花源記〉,故事是這麼說的:從前有個漁夫,順著溪流划船捕魚,不知不覺來到一片桃花林。林中有座山,山壁有個洞,洞底透出光亮,他感到好奇,於是下船走進洞中。洞的盡頭,是一座小村。在小村裡,每個人都各司其職,有的耕作,有的織布,有的採桑,有的養雞。老人有人照顧,小孩有人撫養。無論男女老幼,臉上都掛著幸福的笑容, 一問之下才知道,這個小村是秦朝年間,人們為了躲避戰亂,而逃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。這麼多年來,他們都過著與世無爭的和平生活,連外界早已幾經改朝換代都不知道。漁夫回去之前,村民也特別交代他,不要告訴別人這個祕密,才不會破壞小村的安寧。漁夫沒有遵守承諾,偷偷沿路做記號。回到外界,把避世小村的消息告訴所有人,並沿著記號回去,結果迷失了方向,最後什麼都找不到。

 

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,反映的是人們對亂世的棄絕及對和平的冀求。而桃花源之所以美,正是因為民風淳良、互助合作,人與人之間充滿溫暖的情誼。有此可知,人心美,處處都是桃花源,而這也正是儒家所期待的「大同世界」。

 

康莊的大道
 

大同世界是什麼呢?在《禮運大同篇》中是這麼形容的:「大道」若能通行於人世,則天下沒有人偏私,一切皆以眾人利益為先。共同推舉賢明之人,出來替公眾做事,人人信實和睦,且精進不懈。

 

人們不單只照顧自己的親人,行有餘力也照顧他人的親人;不只愛護自己之子女,同時也愛護他人之子女。老年人能安享清福、壯年人各有所用、幼年人有所教養。老而無妻者、老而無夫者、老而無子者、殘廢疾病者都能得到最妥當、最關切之照顧;男子有適當的工作,女子有很好的歸宿。

 

物質非常豐足,任人享用,但不會恣意浪費,也不占為己有,不坐享其成;雖然各盡其職各盡其力,不自私為己;一切私心小智,陰謀詭詐永不發生;一切搶盜偷竊,亂賊暴徒永遠絕跡;因此外出或是夜晚,門戶不必關閉也安然無事。由此可知,真正的大同世界,並不只是物質的豐足,更仰賴眾人品德的提升,才能讓社會良善美好。

 

正直的群體
 

在儒家的觀點中,一個大同世界的構成,需要眾人的品德來共同維持。而在西方哲學中,其實也存在著類似的想法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,在其著作《理想國》中就提到,一個理想的社會,無論是領導者或市井小民、士農工商,都必須具備以下的特質:

 

一、智慧-分辨正確和錯誤,判別是與非,能看見大局的全貌,不被詭計迷惑和困擾。

 

二、勇敢-每個人都必須有堅持道德的勇氣和決心,捍衛正確的理念和原則。面對外在環境的威脅,敢於抗拒不應當做的事。

 

三、節制-放縱是萬惡之源,無論是物質層面或精神層面的欲望,都必須有所節制,才能讓身心獲得平衡,才不會落入偏邪而不可自拔。

 

四、正義-每個人必須堅持正義和公平,以道德作為心中的一把尺,各人盡各人的本分,做應當做的事,說應該說的話。

 

柏拉圖認為,如果城邦中每一個人,都能以這樣的品德,作為言行舉止的準則時,才有機會替社會群體,打造出一個理想的國度。

快樂的真諦
 

一個理想的國度,除了外在環境衣食無缺,內在人心品格端正之外,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快樂。什麼是快樂呢?

 

十六世紀英國人文主義思想家托馬斯.莫爾撰寫的《烏托邦》(Utopia)中,認為人類如果想擁有幸福的生活,就應當追求快樂,但並不是盲目追求任何一種快樂。只有真實的快樂,才能為人帶來幸福。而虛假的快樂,則會帶來悲劇。因此,人們應該追求真實的快樂,屏棄虛假的快樂。

 

虛假的快樂,是一種物質面的快樂,是一種自私自利、損人利己的行為。它可能一時帶來快樂,卻可能會使我們遭致長久的痛苦。真實的快樂則是來自高尚的品格,來自發展理智、探求真理所帶來的喜悅,更來自敦品勵行的道德實踐。
 

奧龐斯科耶(Опонское царство)
俄國民間傳說也有一個烏托邦,被稱為奧龐斯科耶,或「黃金之地」和「白水之地」。國王是「白色沙皇」,在他公正的治理下,這裡沒有偷竊、強盜或其他犯罪行為,大家都過著幸福的生活。後來有人考證,奧龐城很有可能就是位於東亞,中國或日本的某一個城市,或是所謂的蓬萊。也有一說可能位於西藏,傳說中的香巴拉。但都缺乏有力證據,莫衷一是。

 

美善的社會
 

桃花源、理想國或烏托邦,它們真的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存在嗎?其實只要願意,就有機會實現,讓人間成為淨土樂園。首先,就從我們自身開始做起。 修身從修心開始,正如行天宮寶經《關聖帝君明聖真經》曰:「心者萬事之根本。」「心」為一身之主,引領我們的言行舉止,所以修身要先修心。心正,品格就正。品格正,言行舉止就不會有所偏差,進而能夠影響他人,讓社會更趨美好。但我們要怎麼做呢?應該依據什麼樣的準則?

 

行天宮主神 關聖帝君在世時,「仁」愛蒼生、「義」薄雲天、遵「禮」守「信」、「智」慧非凡,涵養一身浩然正氣與品德光輝,貫通天地古今。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,正是我們立身處世必須遵行的五種常行道理。該怎麼做呢?

 

日常生活中,待人處事要能秉持「仁」心,具備同理心,時時給予他人幫助;知「禮」守分,謹守人與人之間的界線;真誠「信」實,重然諾,說到就要做到;循「義」合宜,對的事情就要堅持到底;以「智」慧明辨是非,如此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。 如此一來,相信就能讓我們心安體順,人際關係和諧圓滿,更能感通天地之間的正能量,循環流轉不息,使四季風調雨順,天地萬物共存共榮,社會漸趨祥和平安,逐步走向桃花源的美麗境界。
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