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志業∣行天宮五大志業網

353期

【聖心鐫詠】

行天宮三宮楹聯巡禮(五十一)

行己協春秋,取蜀原為存漢計;

天人昭日月,辭曹早具報劉心。

【語譯】 

關聖帝君嚴以律己,言行舉止皆能契合春秋大義,自告奮勇鎮守荊州,防範曹魏、孫吳的侵略,輔佐劉先主西取巴蜀,原本就是為了延續漢室正統所作的籌畫;

 

關聖帝君貫徹天理、人倫所展現的忠義精神,如同日月般光明磊落,封金掛印、辭別曹操,在在證明 關聖帝君早已立定報效劉先主的心志,自始至終不曾更改。


【註釋】 


一 協:契應、符合。元代袁桷〈賀皇太子受冊牋〉:「協春秋之大義,覃雨露之殊恩。」

 

二 原為:「為」音ㄨㄟˋ,表目的,本就是為了。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五十二回:「(孝子、賢孫、義夫、節婦)原是天地間的靈根正氣,復命表揚,原為扶植綱常,振起名教,鼓舞庸愚。」

  存:保全、延續。南宋韓元吉〈三國志論〉:「陳壽之志三國,其記事亦畧矣,欲取春秋之意則未也。……而又私于蜀,是將以存漢也。」

  計:規劃、籌謀。

 

三 早具:早已具備。清代釋智祥《妙法蓮華經授手》卷一:「正明眾生心內,早具已成之佛。」   

【賞析】 


本楹聯書體以楷書為主,兼用碑體,使布局方正謹嚴,文字柔潤溫厚。

 

上、下聯首句分嵌「行」、「天」二字,點明所在地為「行天宮」。

 

本聯上句寫人、下句寫事蹟,以「人事互證,心行合一」開展敘述。如上聯「行己協春秋」,與《明聖經》「帝素覽春秋」經文相呼應;而《春秋》,不僅指孔夫子所撰的史書,也雙關不斷循環的春、秋兩季,象徵「年復一年」、恆久不懈。再以「取蜀原為存漢計」為佐證,讚歎 關聖帝君忠於大漢的志向貫徹始終,一生秉持《春秋》明正統、存亡國、繼絕世的大義,並輔佐劉先主抵禦吳、魏,取得四川,以延續漢室的國祚。而下聯「天人昭日月」,則與《明聖經》「精忠冲日月」互證,又以「日月」的升沉,象徵「日復一日」、連綿不絕;再舉「辭曹早具報劉心」為例,稱頌 關聖帝君雖不得已暫居曹營,但一獲悉劉先主的去向之後,立即封金掛印、三辭曹操,可見 關聖帝君時刻繫念劉先主,手足情義從未變卦,日月可證其心。

 

而「心行合一」,則表現在上聯首字的「行」,與下聯的末字「心」首尾呼應,暗示讀者, 關聖帝君「取蜀」、「辭曹」等外顯的行動,皆是根本於「存漢」、「報劉」的心志,因而能朗現「協春秋」、「昭日月」的道德人格;並印證了《明聖經》所言:「春秋丈夫志」、「帝乃日月精忠,乾坤大節」,頌揚 關聖帝君一生以春秋大義立身處世,在面對利害、生死時,依然能勇敢無懼、光明磊落,做出正確的抉擇。更勉勵世人,應當效法 關聖帝君心念言行一致的品德,做個真誠果敢,不欺人我、不欺天地鬼神的真好人、大丈夫;相信即能「直心直受真福」,讓自身煥發正向的能量,來溫暖他人、締結更多的善緣,也會感通神明護佑、轉禍為福,開闢平順的人生坦途。

楹聯撰書者介紹

張相(1889~1965) 字鏡微,號白石,江西武寧人。

留日法學學士,第一屆高等文官,歷任駐外領事二十多年,曾於韓國、北京等地多校教授法學及國文。書法秀逸厚潤,富書卷氣。工古詩文,宗蘇東坡、黃山谷。1952年創辦春人詩社,擔任社長,與馬紹文、譚遵魯並稱臺灣的「詩壇三老」。著有《白石詩草》。

楹聯小百科 用總綱提挈細目的「綱舉目張」技法

「綱舉目張」,是指在寫作時先提出總結綱要,再以事例、條目佐證。如本聯的上、下聯首句「行己協春秋」、「天人昭日月」為總綱,讚歎關聖帝君超凡入聖的總體修為;次句則為細目,舉實際的聖蹟,從行儀、心志的層面來分別證明。並運用顯、隱互現的技巧,在明面上,頌揚關聖帝君堅守春秋大義,故能涵養高潔如日月的君子人格;又以「存漢」暗寓「忠」、「報劉」涵攝「義」,因此雖然未寫出忠、義二字,卻已將 關聖帝君的忠義精神澈底展露。盼能激勵讀者,以 關聖帝君的心念言行,作為修身立命的楷模,厚積道德的勇氣與智慧,順利通過世間的種種考驗,收穫美好的善果。

上一頁】【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