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名著導讀】
因為愛,所以存在
如果未來皆已成為定局,所擁有的一切也終將離我們遠去,你是否還願意繼續努力打拚、繼續走下去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麼又是何種力量,支撐著你一路向前?在小說家約翰.威廉斯的筆下,經常討論這樣的大哉問,《奧古斯都》正是一部以羅馬帝國史彰顯人生啟示的動人作品。
一個皇帝的側寫
故事始於西元前四十四年,凱撒在元老院被刺。當時年僅十九歲、體弱多病的屋大維(奧古斯都的本名),原本只想當個平凡學者的他,卻意外收到舅公凱撒的遺囑,指定他為養子和繼承人,命運從此大轉彎,天降大任於斯人,開啟波瀾起伏的壯闊人生。他與摯友踏上征途,逐步進入權力核心。
三十六歲那年,屋大維做到了凱撒也做不到的事情,結束了長期的派系鬥爭,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,被後世稱為「奧古斯都」。在位四十三年,政治、稅收和軍事上都做出不少貢獻和改革,使境內得以安定,人民生活繁榮,被稱為「羅馬和平」。奧古斯都的事蹟,是一段既定的歷史,有既定的開頭與結局,這樣一來作家該怎麼寫這段故事?張力又從何而來?
約翰.威廉斯摒棄了傳統歷史小說的敘事結構,大膽採用書信體,讓歷史舞臺上的每一個角色諸如:妻子、女兒、將軍、使者、政敵等,輪番上陣,利用書信、日記、會議記錄、傳單、請願書等,藉由不同角度和立場,從言論、行動、命令等外顯行為,側寫奧古斯都的決策與個性,同時建構出古羅馬的風土民情。這樣的寫作方式,不但相當考驗作者本身的歷史學養,也需要高超的寫作技巧。
一個平凡的靈魂
重新詮釋一段史詩般的歷史故事,這樣就可以算是一部傑作了嗎?根據約翰.威廉斯的寫作脈絡,他顯然有自己的話想要說。在故事的前、中段,都是由旁人的角度在談論奧古斯都的其人其事,最後結尾第三章才由奧古斯都本人寫給友人的親筆信件,揭露了他深藏的情感與想法。
這時讀者才真正知道,奧古斯都在獲得天命的那一刻,失去的東西有多貴重-平凡的生活、親情和友情,如今這一切都只能成為他政治算計的工具。因為他是皇帝,他是奧古斯都,被所有羅馬人所託付的領導者。無法向人訴說的孤寂,就像是一道陰影,繚繞在心頭揮之不去。當在垂垂老矣時,奧古斯都赫然發現自己扮演過無數角色,打敗過無數敵人,看似所向無敵的他,卻也無法打敗時間與不可抗的命運。在高貴的面具底下,他只是個失去愛與所愛的平凡老人。
奧古斯都一生所愛的羅馬,費盡心力建立的和平,是否真能夠亙古恆常?他很清楚,那是不可能的。世間的一切,終究會壞滅。羅馬帝國也不會例外,必然有敗亡的一天。他知道,他都知道。但即使如此,他仍然孤身站在高處,在寒風中苦守住那一盞微弱的火光,他深信,即使有一天燈火會熄,但它曾經存在過的事實,卻永遠無法磨滅。
約翰.威廉斯的筆下的奧古斯都,是如此堅信這一點。這就是愛,一首人類對抗命運的不朽頌歌。而這種不屈的精神,也將會以另外一種形式,在人類歷史中傳承下去。而這也正是這部作品真正觸動人心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