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題企畫】
經營善緣 和樂融融
用心待人,處處能結善緣。
-行天宮平安心語
緣是什麼?佛家常說「因緣」,「因」是構成事物的主要條件,「緣」則是輔助事物發展的條件。萬事萬物必須具足主因和種種助緣,才能生起,於是因緣的聚散便成就了世間的因果關係。簡言之,「緣」就是人與其他人事物相遇合的機會。
例如:伯樂是周朝時善於相馬的人,而能日行千里之馬在外表上卻與其他平凡之馬並無不同。若兩者從未相遇,伯樂雖有慧眼,良馬也無機會被發現。唯有兩者有「緣」相遇,伯樂方可發揮所長,辨識出良馬,讓牠大顯身手。可知「緣」促成了人事物未來發展的種種可能,所謂「有緣千里來相會,無緣對面不相逢」,正是如此。那麼,「緣」從何而來,我們又該如何對待它呢?
相逢即有緣 百事和合
若言琴上有琴聲,放在匣中何不鳴?
若言聲在指頭上,何不於君指上聽?
-宋.蘇軾〈題沈君琴〉
蘇軾是個天縱英才的文人,詩詞文賦、琴棋書畫均拿手,然而也正由於那傲視群倫的才氣,使他有著跌宕不羈的個性,如此特質的人在官場似乎注定了波折不斷。
在歷經性命交關的烏臺詩案之後,蘇軾與禪門人士多有來往,逐漸領悟到生命的真諦,對於因緣和合自有一番獨到的見解。此詩便是他藉由琴和指頭兩個主體,簡潔說明了「緣」的哲理。
我們都知道,一首樂曲必須藉由演奏者和樂器的巧妙結合,才能達成悅耳動聽的效果。若從表象而言,美好的聲音來自於琴,但琴放在匣中就不會發出聲響,它不會自己發聲;若從演奏過程而言,樂曲彷彿是來自於音樂家的指頭,可是沒有了琴,這指頭也不會發出聲音啊!
由此可知,琴和指頭必須相遇,產生交互作用,方能彈奏出樂曲,兩者缺一不可,而「緣」就是它們的機遇與作用。若是一個才華洋溢的音樂家遇上了一把好琴,雙方就能激盪出更精彩的火花,這是因為能把握住難得的機會,善待相遇的緣分。不過,好的機會不常有,往往稍縱即逝。所以我們必須珍惜緣分,用心經營每一次的遇合,為自己創造無數的福慧善果,圓滿和樂融融的人際關係。
親情累世緣 一生所繫
江水一千里,家書十五行。
行行無別語,只道早還鄉。
-明.袁凱〈京師得家書〉
世上的緣分有千千百百種,有人與各種事物的緣,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緣。人因有情而偉大,於是人我之間的緣便是帶著萬般感受的「情緣」。
在生命旅途中,與我們最親近的緣分即為親人之緣,包含了親子、伴侶、手足等因血源或情愛所產生的因緣。由於通常帶有家族及情感的連繫,所以這是難以割捨也經常牽絆一生的緣。
這首詩的作者袁凱,年輕時是元朝的地方官府幕僚,等到明朝建立後,被人引薦至朝廷,在京城應天府(今江蘇南京)擔任監察御史。由於未受明太祖朱元璋所喜,因此袁凱任官期間始終戰戰兢兢、如履薄冰,深恐觸怒了龍顏。在這般的處境下收到家書,怎不令他百感交集呢?
然而,詩人的心雖是激動萬分,寫在字裡行間的卻是看似平淡、實則潛藏著家人濃厚的思念:遙隔千里寄來的信,沒有什麼多餘的話,說不盡的是期盼他「早還鄉」,回到父母的膝下、回到妻子的枕畔、回到兒女的身邊。對袁凱來說,親情是放不下的累世因緣,縱然高官厚祿也難以替代。
於是,既然厭倦了仕宦生活,袁凱便以病稱辭,後來被免官還鄉。袁凱放下別人欣羨的「官緣」,卻拾回了「親緣」,孰輕孰重,在收到家書的那一刻,其實已瞭然於心。選擇與家人團聚,頤養天年,這是袁凱善待親情之緣的方式,同時也讓自己遠離了官場是非,得以安度餘生歲月。
師生修習緣 福慧雙全
綠野堂開占物華,路人指道令公家。
令公桃李滿天下,何用堂前更種花。
-唐.白居易〈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〉
除了親緣,人生最難得的情分還有師生之緣。從小到大,我們都會與一些師長及前輩結緣,他們將本身的學問與涵養傳授給我們,猶如心靈的啟發者,引領後進在知識、技能、智慧與品德等方面不斷成長。
在這首以物喻人的七言絕句中,詩題所提到的「令公」,乃是中唐時期的重要大臣-裴度,他歷事四朝皇帝,擔任過宰相、領兵平亂,功績顯赫。不過裴度最令人稱譽的是喜歡獎掖年輕文士,例如李德裕、韓愈、劉禹錫等都曾受其引薦。因此白居易說道,雖然百姓都熟知裴度晚年安居的綠野堂,名氣之大似乎占盡了萬物的風華,但真正讓世人崇敬的,還是裴度提攜後進的無私情懷,他的學生就像桃李盛開般遍布天下,又何需在堂前屋後種花來加以裝飾呢!
一番盛讚,突顯了裴度知人善用的智慧,所以他的名聲並非來自身分或地位,而是其器度及風範。至於那些受過裴度提拔的文人雅士,也在有唐一代的文學史上留下熠熠光輝。兩方因為有緣相識,又因為善待緣分,成就了彼此。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,必須感謝這些曾教導、指引、賞識過我們的師長或前輩,有了他們的帶領,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,發光發熱。未來,等到我們行有餘力時,也應抱持這樣的精神和態度,將所學傳遞給後人,給予後輩發展的機會。如此,一代又一代因教學所結下的善緣,會持續推動著人類社會往前邁進,朝向更良善的美好境界。
良朋益友緣 扶持共好
新豐美酒斗十千,咸陽遊俠多少年。
相逢意氣為君飲,繫馬高樓垂柳邊。
-唐.王維〈少年行‧四首之一〉
朋友是我們人生中另一種非常重要的因緣,曾有一首流行歌曲如此唱道:「與你分享的快樂,勝過獨自擁有,至今我仍深深感動,好友如同一扇窗,能讓視野不同……」同樣的道理,在《禮記.學記》也提到:「獨學而無友,則孤陋而寡聞。」是的,若能在學習、工作時,有同學或伙伴可以切磋交流、共同合作、分享成果,那麼在達成目標後所獲得的幸福感,絕對會比一個人獨自經歷更加豐碩。
這首詩是王維年輕時的作品,其中洋溢著滿滿的豪邁與熱情,意味著若是和志趣投契之友結緣,將是多麼令人欣喜的大事:與優遊各地的少年豪俠相聚於咸陽,大家舉杯暢飲,盡情揮灑慷慨之情;如此意氣相合,才能一見如故,於是就把那些騎來的駿馬拴在樓下垂柳邊,讓彼此敞開胸懷,訴說一下心中的凌雲壯志吧!
王維與友人的坦率豪情,千百年後仍讓無數人為之感動。「把酒言歡」向來是古代朋友間相互表達情誼的方式,時至今日,若是飲酒過量,並不妥當。但其實美酒只是媒介,餐敘、品茶或喝咖啡,也是現代人常見的朋友聚會模式,重點還是彼此心意的投合,並能重視相識的緣分。 由於朋友多因志趣相投而結緣,有時候其影響力可能更甚於親人或師長,所以儒家將「朋友」視為五倫之一,認為在選擇朋友上必須把握「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」三項原則,才能有助於未來人生的正向發展。行天宮寶經《岳武穆王敦倫真經》也同樣提到:「朋良友益,人情有裨。」若我們所結交的朋友皆為善良的人,那麼自己的人際關係便能夠經營得宜。如此,每一個朋友都將會是一份善緣,為彼此的生命福田增添無限美好。
一切皆因緣 怡然自若
黃花謾說年年好,也趁秋光老。
綠鬢不驚秋!若鬥尊前,人好花堪笑。
蟠桃結子知多少,家住三山島。
何日跨飛鸞?滄海飛塵,人世因緣了。
-宋.辛棄疾〈醉花陰.為人壽〉
人生在世,回顧過往,其實所有人際關係的聚合離散似乎都與因緣有關。當環境或境遇改變的時候,我們很可能就與先前熟悉的人事物產生了距離,這並不是心念不在乎,而是時空不同了。就像我們從學校畢業,原先朝夕相處的好同學就各奔東西,彼此都展開新的生命旅程。因此,緣起時,我們應當好好珍惜、把握當下,好生對待;緣滅時,我們也該放下執著,平心靜氣地看待世事的變遷移轉,給予對方誠摯的祝福。怡然自若,這就是善待緣分的智慧。
辛棄疾在這闋詞中,便以菊花為引起,闡述他看待因緣聚散的了然體悟:菊花看似年年盛開風光好,但也會隨著秋日的流逝而逐漸凋謝,猶如少女的烏髮青絲不知歲月的無情,其實生命恍如把酒小酌,只要人安好,花朵都會綻放笑靨;蟠桃樹一年又一年共結了多少果子,竟長滿了我家所在的三山島,究竟何時才能跨上回歸故鄉的鸞鳳呢?人世間滄海浮沈,如同一粒微塵般遠颺他方,隨著緣起緣滅而有所了結。
是的,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於結果,乃是我們所經歷過的一切,那些曾和我們交會過的人事物才能夠真正豐厚生命的內涵。而連繫起它們,使其與我們產生關聯的,也正就是「緣」。
俗話說:「十年修得同船渡,百年修得共枕眠。」在生命中所遇到的每一個人、所接觸到每一件事物,皆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緣分。人生數十年匆匆而過,我們應把握機會,及時盡孝,適時道謝與道愛,侍奉父母安享晚年;也要把握與伴侶、子女、手足、師長、好友相處的歲月,暖心相伴,營造和諧溫馨的關係,讓每一段緣分都成為我們今生的良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