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潤心法雨】
《玉皇上帝洪慈救劫寶經》
今譯今註(四十七)
【語譯】
要獲得智慧、通達真理,就要先探究、學習事物蘊藏的道理,並向內反省,自我要求,改正過失,提升品德;才能為國家、社會貢獻力量,以自身的修養與道德來感化、影響他人。
【註釋】
一 致:達到、獲得。
格:窮究。 物:事物之理。
二 化:教化、感化。
厥:其、那個。
【說明】
在儒家思想中,「格物致知」可說是為學、修身的基礎。我們每個人的心,都具備靈敏的感知能力,但並非一開始就通達所有的道理,因此要以「格物」的工夫,探究人、事、物所蘊含的事理及道德正理。只要用心學習、仔細,就會豁然開朗、融會貫通,也就達到「致知」,不僅知道如何正確地待人處事,也會了悟一切事物的真相。
不過,現實生活中的五光十色,有時會導致良知被私欲蒙蔽。所以,我們也應當隨時向內觀照,反求諸己;如果覺察到一絲惡念,必須立刻斷除。我們的心就能保持清淨靈明,明辨是非,言行舉止自然也會變得端正,合乎天理。
而我們身為群居的人類,一舉一動都會影響群體,是不可能脫離群體而單獨存在。個人的行為好壞,會影響社會的風氣;反之,群體的水平,也奠基於個人的素質。因此,想要為群眾貢獻一己之力,應當先從自身的修養做起,一切言行都要聽從良心的指引,涵養五倫八德。例如在家庭中,身為家中的一分子,要善盡責任與義務,做到親慈子孝、兄寬弟恭、夫賢妻慧、妯娌和睦,彼此為家人設想,相互包容,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;在職場上,無論是上司或下屬,要做到勤勉敬業,學會團隊合作,尊重同仁的意見與貢獻,制定正確的方針、決策,以無私利他的仁愛之心,為群體的目標努力,將正面、積極的影響力,擴大至更廣泛的範圍。
如果每個人都能持之以恆地遵循道德倫常,相信我們不只個人身心和順、家庭平安、事業有成,也能影響身邊的人,成為彼此信賴的依靠,共同推動社會和國家的進步,讓這個世界因為我們的存在與付出,變得更加蓬勃有序、和諧美好。